過度理由的有趣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 “這個人樂于助人”。
同樣,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 “這是責任”、“這是義務”,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一旦外人對自己做出類似行為,則會認為這是 “關心”,是“愛”的表示”。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呢?這就是由于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xù)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nèi)部的原因了。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xiāng)村里休養(yǎng),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jù)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jīng)習慣于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后無論孩子們怎么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老人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過度理由效應。對于這些孩子,他們?nèi)绻挥猛庠诶碛?得到報酬)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吵鬧),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沒有報酬了),這種行為也將趨于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職員努力工作,就不要給予職員太多的物質(zhì)獎勵,而要讓職員認為他自己勤奮、上進,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學習的家長,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錢和獎品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的事。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心理效應,一定會使你得到意外的收獲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xiàn)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xiàn)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jīng)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chǎn)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zhì)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xiàn)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