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近日,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1》,《報告》指出,新生代農民工已占農民工整體的47.0%。這些年輕的80后、90后與他們的父輩不同,他們對農業、農村、土地、農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不再滿足于城里掙錢回家蓋房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渴望進入、融入城市社會,希望生活能像城里人一樣更加富有色彩。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新生代農民工的夢想在現實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流水線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的工作只能換得菲薄的薪水,遠離親人無人關心照顧的孤獨寂寞時刻侵蝕著年輕的心靈,還有城里人的冷眼,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不公,……如此種種,使他們漸漸迷失自我,少數新生代農民甚至產生了心理危機,適應困難、焦慮、自卑、人際交往困難等是最常見的表現形式。
究其原因,一方面,一直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經濟利益不對等、資源配置不公容易讓新生代農民工極易產生被剝奪心理和悲觀情緒,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歧視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和不滿情緒;另一方面,這些出生以后就上學、走出校門后就進城打工的80后、90后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卻缺乏父輩的吃苦忍耐精神,工作耐受力低,心理承受力差。
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危機不僅不利于他們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更會對社會產生危害。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涉案人員中有7成以上在犯罪前無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殘酷的現實警示我們: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有專家認為,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心理適應。在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只有在內化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才能在心理上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到歸宿,做到了心理適應,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實現。
要讓新生代農民工感覺到被認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級政府要對新生代農民工采取新的社會管理措施,為他們提供社會保障和救濟的渠道,消除其后顧之憂;要加大對他們的教育與培訓投入,不斷提升其職業技能素質;要制定完善保護農民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并落到實處;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只有去掉農村的“窮根子”,才能真正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城市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組織和管理,增強農民工的歸屬感,讓他們在脫離了農村的組織與管理的背景下,在城市里能夠得到“組織的關心和愛護”,不至于成為邊緣人;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引導和教育,適當的調節他們的抱負水平,以合理應對挫折。每個城里人在面對他們時,能少一些鄙夷漠視,多一句問候感謝,或許可讓隔閡漸融。
妥善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危機,讓他們能在城市里溫暖地棲居,有尊嚴地生活,我們才能享受到更好的來自于他們的服務,社會才能更加健康、和諧。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