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國古代的釋夢心理理論
看看我國古代的釋夢心理理論
夢,直到今天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謎。巴甫洛夫把夢看成是“大腦的第三意識狀態”。夢以它特有的魅力受到古往今來思想家、藝術家的青睞。尤其是文學家對夢更是情有獨鐘,借助夢境表達思想抒發情懷的文學作品真可謂汗牛充棟。但真正從科學角度對夢進行系統研究的要首推奧地利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在1900年發表的《夢的釋義》一書才使人類真正認識到夢是一種有充分價值的精神現象。弗氏不僅把夢看成是欲望的滿足,而且將其看成通向潛意識內心世界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探到人內心世界的隱秘。中國古代自然沒有象弗洛伊德那樣的釋夢大師,也沒有象《夢的釋義》那樣的鴻篇巨制。但一些思想家、醫學家在闡釋人的精神現象時,也發表了一些對夢的看法,并試圖解析其原因。將這些零散的看法整理分析,對于我們今天的研究亦頗有意義。
一、夢是什么?
夢是什么?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我們的古人也一直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墨經》上說:“夢,臥而以為然也。”那就是說,做夢的基本條件是睡覺,不睡覺是做不出夢來的。也即是說,夢是睡眠中知覺到的情景。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可以分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亦稱“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異相睡眠(paradoxicalsleep)亦稱“快速眼動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兩個時相,而人的夢境,尤其是覺醒后還能回憶起來的夢境是出現在異相睡眠即快速眼動睡眠的時相。我們古人的認識當然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但不能否認他們也有自己的發現――
(一)夢是睡眠中的一種不安穩狀態。在前已述,夢是睡眠中知覺到的情景。然而他們又發現,完全的熟睡是不會做夢的,夢是介于睡著與醒著狀態的產物,或說夢是睡眠處于不安穩狀態的產物,“使人臥不得安”便可能產生夢。那么在什么情況下人的睡眠才會不安穩呢?這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來自體內外的刺激、疲勞與疾病等等都可能導致人睡眠不安穩而產生夢境。關于致夢的原因我們在后文中還要專門探討。
(二)夢是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夢,臥而以為然也”,然而它和人的清醒狀態有怎樣關系呢?清代著名學者王廷相認為,夢是人清醒狀態下精神活動的延續。他認為覺與夢是“首尾一事”。人在“未寐之前則為思,既寐之后為夢。是夢即思也,思即夢也”〔1〕。王廷相的這一觀點對于破除夢的迷信色彩,破除夢的神秘性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而且與19世紀奧地利釋夢大師弗洛伊德的觀點亦不謀而合。弗洛伊德說:“夢,并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毫無意義的,不是荒誕的,也不是部分昏睡,部分清醒的意義的產物。它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實際上,它是一種愿望的達成。它可以說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它是高度錯綜復雜的理智活動的產物。”〔2〕
(三)夢是一種無意想象。現代心理學認為夢是無意想象的極端例子。我們的古人沒有無意想象這個概念,但從他們論述看起來,他們已經認識到夢具有無意想象特征。最典型的是宋代《關尹子》中的“心無時無方”說。它說:“夜之所夢,或長于夜,心無時。生于齊者,心之所見皆齊國也。既也之宋、之楚、之晉、之梁,心之所存各異,心無方。”〔3〕這即是說,人在夢境中可以自由地馳想象,不受時間的限制,即所謂“心無時”,人在夢境中也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所謂“心騁無方”,總之,在夢中既可“精極八荒,心游萬仞”,又可“觀古今之須臾,撫四海于一瞬”〔4〕。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