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寄養造成的人格障礙
這些老處女們,對待養子如同對待寵物一樣,她們只是把養子做為一種精神寄托,一種移情的對象。
我們姐弟五人,四妹自一歲半由沒有結過婚的姑姑撫養。姑姑對她百依百順,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不能自理。上初中時,她才回到媽媽身邊,全家人自然疼愛有加。但她不但對任何人無一點感情,反而像對待仇敵一樣,時時刻刻懷疑,提防著家人。走出家門,與別人交往時,常緊張得咳嗽,以致失態。回家來,對誰都理直氣壯。尤其對年過花甲的媽媽,她動輒惡語惡言,甚至破口大罵。
四妹現已22歲,生活依舊不能自理,其它不足之處,亦數不勝數。去省城看過心理醫生,也無濟于事,她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怎樣去正常工作、生活呢?請問,四妹這是怎么啦!
目前像你四妹這樣的孩子不少,從小被父母寄養在姥姥家、姑姑家,長大以后(多半是到達上初中的青春期)才回到父母身邊來。結果有相當部分發生了家庭人際沖突,甚至是家庭內暴力。不是鬧得雞犬不寧,就是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心理醫生稱這種狀態為“青春綜合癥”。青春綜合癥的表現形式因人而異,但有個總的特征,就是基本上屬于人格發展障礙。在精神醫學里,這種人格障礙大體上可分為偏執性人格(即不相信任何人,有明顯的防衛攻擊心理,好懷疑,偏見和固執);癔病性人格(喜怒無常,情緒極度不穩定,強烈的暗示性和突出自己);強迫性人格(行為拘謹、刻板、過分規范約束自己,追求盡善盡美、認真和缺乏感情);反社會人格(明顯的對權威的反抗,常無理取鬧,以使他人不安為快,道德觀念差,行為往往失控,對家庭、社會有一定的危害性)等。至于為什么會發生人格發展障礙,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分析,主要還是教養方式和缺乏父母協同之愛的緣故。假如姑姑是已婚的并且有自己的子女,情況會好得多。可偏偏姑姑是個老處女。
單從這一點上看,就足以使一個兒童的心理發展受阻。因為誰都知道,老處女是具有其獨特性格的。這些老處女們,對待養子如同對待寵物一樣,她們只是把養子做為一種精神寄托,一種移情的對象。而你的四妹從姑姑身上必然學到許多孤僻、乖戾、自私和攻擊防衛的性格特點。一旦這些性格固定下來,再加上青春期本該出現的逆反心理以及對生父母的怨恨(為什么非把我送給別人撫養,你們做父母的對我負了什么責任:)和對哥姐們的嫉妒錯綜在一起,于是爆發了你所述的情感與行為問題。
如今她已22歲,想改變這種人格障礙確實不易,充其量只能是修正,但這也要依社會給她施加什么樣的影響而定。當然,婚姻這一關也是不可輕視的。如順利則可提供一次修正的機會,如不順利,則有可能向更壞處發展,成為一個人格上的殘疾人。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值得父母們深思的。
相關文章
-
適度快樂的人比高度快樂的剛健康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居安思危、適度快樂的人往往比滿于現狀、高度快樂的人學歷更高、更富有,甚至更健康。
-
命運就是心理的強迫性重復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發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強大的,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
輕松趕走壓力的妙招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壓力太大,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辦法去趕走減壓力,那么我們要怎么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理壓力呢,其實這些妙
-
國人的幸福都是這樣被盜走的現在很多國人都感覺自己并不是非常的幸福,但是其實隨著我們現在經濟的增長,國人是應該可以感覺到幸福快樂的,那麼是什么盜走了
-
要獲得快樂 對欲望說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有快樂,但與此同時很多人都非常的有欲望,一個特別有欲望的人是很難獲得快樂的,因為她們對于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