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學生抑郁
黃立剛,是四川成都12中的心理老師。黃先生在多年的咨詢工作中接觸了大量案例,他告訴記者,中學生的抑郁多半與學業壓力、同學關系、家長過分插手孩子的生活有關。心理學認為,人在巨大壓力下,認知、情緒和意志都會“變形”。為了保護自己,會產生各種保護性心理機制,為自己尋找借口,使自己的失敗合理化。
比如說別人用了不正當競爭手段,或者努力尋找別人的缺點,以證明他沒有全面戰勝自己。對此,最好的辦法是降低自我目標,減少自身壓力;或者考慮換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黃立剛認為,上學的目標是成長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并培養起終生學習的習慣,如果患上抑郁癥,就與教育目標背道而馳了。
他還指出,如果父母過分插手孩子的生活,也會導致孩子的個人發展和社會交往受到限制,讓孩子產生不恰當的想法。比如沒有方向感,甚至懷疑自我是否存在,表現出抑郁癥狀。
在談到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的原因時,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衣新發說,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除了學業壓力以外,更多了來自愛情、就業和社會適應的壓力。許多大學生在還沒有足夠獨立與成熟時,與愛情不期而遇,暴露出許多人性的弱點。比如,過分尋求外界的贊同與認可,過度迎合對方的需要,對愛情永遠沒有安全感等等。這些思維方式都有可能誘發抑郁癥。
此外,許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如果屢受挫折,也會患上抑郁癥。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得抑郁癥與早年的某些思維方式有緊密關系。比如,一個孩子總是被父母忽視,那他就會發展出這樣的思維:無論怎樣做,自己的表現總是不夠好。長大以后,當生活中發生突發事件時,孩子往往就會只看到事情的消極面,加強自己的失敗感。
衣博士認為,大學生還容易出現這樣的心態:在上大學前的十幾年中一直非常優秀,進入大學后,失去優越的地位和感覺,于是陷入抑郁。這些孩子往往堅信自己能做任何事,一旦出現與愿望不符的情況,就容易出現抑郁。
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
現在,學生的抑郁癥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專家介紹,隨著秋冬季的到來,出現抑郁癥狀的孩子還會增多,因此,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提起重視。據了解,中國人長期錯誤的看病觀念是造成青少年心理疾病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調查顯示,我國36%的人認為,有嚴重心理疾病并且精神方面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詢。不少父母和教師甚至把孩子的抑郁等心理問題看成是不努力、無心向學的表現。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碩士馮南說,在美國,由于換工作和住所比較頻繁,許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搬遷中度過的,致使他們從小就缺少固定的玩伴。加上美國家庭的離婚率比較高,使得美國孩子面臨更大的抑郁風險。但與國內不同的是,每當出現重大變遷時,美國的父母都會關心孩子情緒的變化。因為孩子需要心理上的適應,需要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同伴的認可、老師的肯定等。
同時,美國的學校也從不把學生的成績在班上公布。美國中學都設有心理咨詢中心,隨時解答孩子們的心理困惑。美國高校還設有就業指導辦公室,既幫大學生介紹工作,也幫助排解就業壓力。而國內高校大多由系辦公室承擔推薦就業的職能,極少有人負責學生的心理減壓工作。美國執業心理醫生張源俠說,國內高校應強化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另外,要強化校園心理知識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出現問題時,有積極求助的意識。
來源:華夏心理網
相關文章
-
適度快樂的人比高度快樂的剛健康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居安思危、適度快樂的人往往比滿于現狀、高度快樂的人學歷更高、更富有,甚至更健康。
-
命運就是心理的強迫性重復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發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強大的,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
輕松趕走壓力的妙招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壓力太大,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辦法去趕走減壓力,那么我們要怎么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理壓力呢,其實這些妙
-
國人的幸福都是這樣被盜走的現在很多國人都感覺自己并不是非常的幸福,但是其實隨著我們現在經濟的增長,國人是應該可以感覺到幸福快樂的,那麼是什么盜走了
-
要獲得快樂 對欲望說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有快樂,但與此同時很多人都非常的有欲望,一個特別有欲望的人是很難獲得快樂的,因為她們對于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