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天生的么
同性戀現在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存在的了,有一些人對為什么會有同性戀的存在感覺到疑惑,很多人以為同性戀是天生的,那么這是真的嗎。
性取向是由什么決定的
性取向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不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性取向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雖然科學界的對于性取向的共識指出,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變的。但對于人類來講,性行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個人完全可以有與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為。也就是說,一個異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為,而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異性性行為。所以,區分性取向與性行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選擇與異性有性關系甚至結婚,這只說明他(她)的性行為對象是“異性”,并不意味他(她)的性取向“變為”異性取向。有些人相信所謂“假性同性戀”或“境遇性同性戀”,他們舉例認為軍隊里、寺廟里,有些人是同性戀,但離開之后,就不再是了,并以此來證明性取向是可以改變的。這也是典型的將性取向與性行為混淆的例子。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環境里,由于缺乏接觸異性的機會,所以介入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他們從未屬于同性取向。
如何判斷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定義是指對于某個性別(或兩性) 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所以判斷性取向,兩個因素都需要具備。很多人僅僅通過機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達到性高潮,所以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出現,并不須要有性行為或感情關系經歷。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如果沒有嘗試過,性取向就無法判斷。性取向實際上是一種直覺,即使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判斷自己的性取向。有些人常用“喜歡”來表達親密關系,但喜歡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如果不具備性吸引,那顯然也與性取向無關。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歡異性,也能有很深層的友誼。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斷的。
性取向什么時候才能被自己完全意識到
一般來講,一部分青少年在12歲的時候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人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歲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雖然科學界對于同性性取向在總人口中的分布已有共識,但具體在每個文化中,“同志”的比例卻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缺乏知識造成的。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越來越多的同性取向的人更早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并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敢于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范圍內)以自己的真實本質生活,才給人這個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印象。
性取向是一個軸
性取向是一個軸,兩端是 100%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類的性取向可以在整個軸上的任何一個點上。現代研究結果指向性取向確實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是處于接近“純粹”異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處于接近“純粹”同性取向這個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處于中間位置(即雙性取向)。現代研究,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以及人口統計結果顯示,異性取向約占總人口的95%,同性取向約3~5%,雙性取向約1~2%。
那么看了這篇文章之后你是不是對同性戀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同性戀在我們日常還是很普遍的存在的,有一些確實是天生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后天產生的
-
適度快樂的人比高度快樂的剛健康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居安思危、適度快樂的人往往比滿于現狀、高度快樂的人學歷更高、更富有,甚至更健康。
-
命運就是心理的強迫性重復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發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強大的,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
輕松趕走壓力的妙招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壓力太大,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辦法去趕走減壓力,那么我們要怎么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理壓力呢,其實這些妙
-
國人的幸福都是這樣被盜走的現在很多國人都感覺自己并不是非常的幸福,但是其實隨著我們現在經濟的增長,國人是應該可以感覺到幸福快樂的,那麼是什么盜走了
-
要獲得快樂 對欲望說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有快樂,但與此同時很多人都非常的有欲望,一個特別有欲望的人是很難獲得快樂的,因為她們對于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