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方式影響人格 18歲可進行人格障礙診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會遇到個別脾氣古怪的青少年,凡事與眾不同,難與他人相處。例如性格上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追求完美、過度緊張焦慮等。我們通常認為他們是脾氣不好的孩子。
“從現代精神醫學的角度分析,這些‘脾氣不好’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屬于人格偏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黃悅勤教授介紹說,在青少年期,表現為脾氣古怪的人格偏離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加以矯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校正,到成人期就可能發展為一種叫做“人格障礙”的精神障礙。
人格障礙是行為的根深蒂固的適應不良類型,在少年階段或更早階段即可出現,并貫穿整個生命過程。它是偏離所在的社會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為方式或內在體驗,可以導致社交和職業功能損害或內心痛苦。患者雖無智能障礙,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難以矯正,僅少數患者成年后在程度上有所改善,年滿18歲方可進行人格障礙的診斷。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標準,人格障礙分為3組10型,包括分裂型、偏執型、戲劇型、自戀型、反社會型、依賴型等。
歷時3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北京市25所高中共計1萬多名高一年級學生進行了人格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這項由黃悅勤領導的研究顯示,高一學生中,人格偏離的檢出率女生為8.3%,男生為12.6%。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發展為人格障礙。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有關資料顯示,人群中人格障礙的總患病率為6%-15%。不同類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有所不同,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多見于男性,而邊緣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礙更多見于女性。
人格障礙的病因病理迄今沒有完全闡明。黃悅勤領導的研究發現,人格障礙的遺傳度為80%。此外,不合理養育方式和不良的社會影響也與人格偏離和人格障礙的發生有一定關聯。
黃悅勤向記者描述了一個她曾經接觸過的人格障礙病例:一位離休老干部,在四五十歲更年期的時候,丈夫被調到離家二三十公里的城市工作。她要忙于工作,還要照顧母親和孩子,家庭負擔突然加重。丈夫大男子主義傾向嚴重,對她體貼也不夠。后來,她開始懷疑丈夫有外遇,只要丈夫和別的女人接觸,她就鬧個沒完,使用各種手段跟蹤丈夫。丈夫實在無法忍受,倆人居然在60多歲,都有孫子的時候離婚了。黃悅勤診斷,這位婦女患上的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為什么年滿18歲才可以進行人格障礙的診斷?黃悅勤解釋說,雖然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但是對18歲以下的青春期青少年來說,人格有較大的可逆性,即出現人格偏離的青少年可以通過干預有所改善。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內部的教養傳遞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黃悅勤提倡以正確的父母養育方式來預防和矯正人格偏離。
首先,父母應該對孩子采用情感溫暖型的養育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這里得到溫暖的情感,他們將在生活中充滿自信,以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對待人生,對他人施與同情和關懷,善待周圍的人和事。
其次,切莫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會阻礙子女獨立性和社交能力的發展,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過度依賴等不良的人格特點。父母應該關心孩子在做些什么事,但不應過多干涉;父母應該愛護孩子,但不應過分照顧;父母應該指導孩子做事,但不應為可能出錯而過度擔心。總之,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
另外,父母不要對孩子采取拒絕型養育方式。許多研究表明,長期過多懲罰、批評的父母養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征,從而形成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的病前人格基礎。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要對子女過分懲罰、歸罪、羞辱以及當眾責罵,讓孩子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形成健康的人格。
“從現代精神醫學的角度分析,這些‘脾氣不好’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屬于人格偏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黃悅勤教授介紹說,在青少年期,表現為脾氣古怪的人格偏離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加以矯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校正,到成人期就可能發展為一種叫做“人格障礙”的精神障礙。
人格障礙是行為的根深蒂固的適應不良類型,在少年階段或更早階段即可出現,并貫穿整個生命過程。它是偏離所在的社會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為方式或內在體驗,可以導致社交和職業功能損害或內心痛苦。患者雖無智能障礙,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難以矯正,僅少數患者成年后在程度上有所改善,年滿18歲方可進行人格障礙的診斷。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標準,人格障礙分為3組10型,包括分裂型、偏執型、戲劇型、自戀型、反社會型、依賴型等。
歷時3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北京市25所高中共計1萬多名高一年級學生進行了人格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這項由黃悅勤領導的研究顯示,高一學生中,人格偏離的檢出率女生為8.3%,男生為12.6%。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發展為人格障礙。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有關資料顯示,人群中人格障礙的總患病率為6%-15%。不同類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有所不同,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多見于男性,而邊緣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礙更多見于女性。
人格障礙的病因病理迄今沒有完全闡明。黃悅勤領導的研究發現,人格障礙的遺傳度為80%。此外,不合理養育方式和不良的社會影響也與人格偏離和人格障礙的發生有一定關聯。
黃悅勤向記者描述了一個她曾經接觸過的人格障礙病例:一位離休老干部,在四五十歲更年期的時候,丈夫被調到離家二三十公里的城市工作。她要忙于工作,還要照顧母親和孩子,家庭負擔突然加重。丈夫大男子主義傾向嚴重,對她體貼也不夠。后來,她開始懷疑丈夫有外遇,只要丈夫和別的女人接觸,她就鬧個沒完,使用各種手段跟蹤丈夫。丈夫實在無法忍受,倆人居然在60多歲,都有孫子的時候離婚了。黃悅勤診斷,這位婦女患上的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為什么年滿18歲才可以進行人格障礙的診斷?黃悅勤解釋說,雖然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但是對18歲以下的青春期青少年來說,人格有較大的可逆性,即出現人格偏離的青少年可以通過干預有所改善。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內部的教養傳遞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黃悅勤提倡以正確的父母養育方式來預防和矯正人格偏離。
首先,父母應該對孩子采用情感溫暖型的養育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這里得到溫暖的情感,他們將在生活中充滿自信,以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對待人生,對他人施與同情和關懷,善待周圍的人和事。
其次,切莫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會阻礙子女獨立性和社交能力的發展,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過度依賴等不良的人格特點。父母應該關心孩子在做些什么事,但不應過多干涉;父母應該愛護孩子,但不應過分照顧;父母應該指導孩子做事,但不應為可能出錯而過度擔心。總之,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
另外,父母不要對孩子采取拒絕型養育方式。許多研究表明,長期過多懲罰、批評的父母養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征,從而形成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的病前人格基礎。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要對子女過分懲罰、歸罪、羞辱以及當眾責罵,讓孩子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關文章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