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
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我們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心理學告訴我們,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進行影響孩子的思維處事模式,慢慢的這種模式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親子關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回。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力。當我們有愿力去自我認識的時候,無論你過去的業力起點在哪里,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終點。
什么是真愛?馬丁布伯《我與你》是這樣描述的:
當我在關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設想,不再將你視為我的目標或實現目標的對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間與全然的“你”相遇,這就是上帝。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
控制等于扼殺精神生命
多少人聽過這句話“你不讓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這句話成為真的,可是每次媽媽還要管我。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亂,可以給孩子劃一個空間,他的空間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間就會好多了。
你如果經常管孩子吃飯,他學習到吃飯=痛苦;你如果經常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若你經常向孩子控訴配偶,你的配偶就不會變好,而孩子會學習到婚戀=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有很多小時候被冷漠的孩子就說,“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媽媽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媽媽能夠陪陪我”。我們若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唉,會誤以為關系只有控制和冷漠兩種。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要么就是沒有關系,這樣就沒有真正體驗過你存在,我也存在。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愛不需要多復雜,真的是我看見真實的你了,這就是愛。
我們說那壞習慣怎么辦,還是什么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納它。
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ta由于匱乏愛而在痛苦吶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
規則從何而來
很多家長問我,要不要給孩子定規矩。
那我們需要看一下,真正的規則是怎么來的?比如今天來聽講座的人,有的人來晚了,他即使想坐到前面來,也不會跟坐在前面的人說,“你起來,讓我坐”。為什么大部分人不會這樣做,因為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興,我心里也不高興。規則就是這么形成的,因為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感受,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有同樣的感受。
規則的意義就是維護雙方的感受。規則只有在涉及兩個人的感受的時候,它才有意義。有的媽媽問我,他的孩子都會刷牙了,還要她幫忙一起刷,這樣會不會養成孩子不獨立刷牙的壞習慣。我問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過程中,你們的感受是什么,她說都很開心啊,我說這有什么問題嗎?
孩子如果學到遵守規矩等于難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覺遵守這個規則呢?如果這個規則讓孩子很開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結果。規則就是這樣產生的,兩個人的感受都被照顧到,這個時候的規則就等于舒服,當沒有人監管的時候,他還是會愿意遵守規則的。
我們說成功的人都特別地靈活,就是他們的規則是從感受中學習過來的,而不是從結論中學來的。真正的好習慣一定是他不受打擾的時候,內心自然生發出來的狀態。有沒有世俗認為的好習慣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好的習慣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礎上才會保持下來,同時這種保持又不會變成一種僵化。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生很可怕的事情。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當我學得越多,我反而越謙卑,所以我相信只要有愛和自由,所有人都會越來越好。父母不是老師,父母就是看見孩子的那個人。如果沒有能力看見也沒關系,至少不要打擾他。
很多時候,孩子的癥狀主要體現為家庭的需要。孩子是父母行為的一面鏡子,孩子所有問題都是父母的投射和焦慮。有時候我們擔心焦慮孩子的行為,其實并不是擔心焦慮于孩子行為本身,而是我們潛在地看到了投射的自己。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