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的形成往往從兩歲開始
心理學對逆反心理是這樣定義的:逆反心理又稱逆向心理或對抗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進入青春期的90后孩子普遍有逆反心理,這和家長的不當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如果追溯逆反心理的源頭,往往從兩歲就開始了。
叛逆心理源自“麻煩的兩歲”
孩子的一些發育性問題是處于正常發育的變異范圍之內,但它們會使家長憂傷和關注。父母經常會因為“麻煩的兩歲”(即2-3歲兒童表現違抗和不聽話,擺脫照顧人去探索環境,發生一些讓人擔心的危險性行為的現象)、兒童期恐懼與焦慮、青春期叛逆行為而咨詢醫生。面對這種情況,醫生要作出正確的診斷,讓家長懂得兒童正常成長過程有哪些發育變異,在需要的時候還應制定措施幫助家長形成正常的親子相互作用關系。
兒童發育到每個新的階段都會出現新的挑戰。在嬰兒階段,嬰兒處在不規則的睡眠與覺醒的循環之中,幾乎時時刻刻都需要照顧與關注。在幼兒期,孩子對獨立和自主的渴望應在適當的限制范圍內得到支持和鼓勵,但不是讓孩子變成家庭的“小皇帝”。
在隨后的幾年里,父母時刻面對著競爭與挑戰,這樣就需要建立一種平衡,即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愿望,另一方面又必須加以限制,以保證孩子的安全以及尊重別人。建立好這樣一種平衡,對防范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大有幫助的。
撫養孩子兼有挑戰和回報
撫育孩子具有挑戰性,既有回報,又有挫折。如果父母兩個人都承擔養育責任,或者存在一個對父母強有力的支持系統,那么就會避免或者減輕父母在身體和情感上的疲備,以及減輕對養育和家庭生活上無法滿足的期望。通過孩子的陽性反應,或者通過回憶自己兒童時的陽性經歷,照顧者能在情感上得到補償和回報。
需要指出的是,發育有困難或具有困難氣質的兒童可能缺少陽性反應和回報。結果,在輕度的情況下表現為家庭關系緊張,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發生兒童虐待和忽視的現象。一些家長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其實這種幻想折射出家長本身未曾滿足的需求。要倡導家長對患病、殘疾和困難氣質兒童的期望值進行修改,并滿足這些孩子的特殊需要。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