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呵護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強調,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歲以前便決定了。因此,幼兒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行為特質,就是由于幼兒期的照顧方式不同所致。一般而言,美國孩子比較多話,對生活充滿好奇,因為他們的媽媽經常讓孩子自我探尋、自我發表;相反,日本孩子比較沉靜,因日本孩子小時候和母親有較多身體接觸,但如果將日本孩子帶到美國撫育,這孩子將比較美國化。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具有決定性影響。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來說,3歲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改變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取決于養育方式。
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這一點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膽小、嬌氣,殊不知,恰恰是自己無意中以錯誤的育兒方式養成了孩子的這種毛病。實際上。培養孩子性格品質要從小抓起,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等.這些先人為主的習慣就是孩子日后的習性。
父母的情感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導向作用十分重要。觀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顯,頻率和強度更高,這樣會使孩子變得非常脆弱和具有依賴性,在嬌寵中變得批評不得,甚至父母的聲音稍高一點,孩子也會因此受不了而大哭不止,顯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況。嬌氣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極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再則,如今獨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顧表現在各個方面,如替孩子包辦的事情過多,對孩子的正常活動限制過多等。這些過分“擔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過言行舉止顯露出來。對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參加某項活動之前,總是向孩子列舉種種危險,結果使孩子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并因此畏縮不前,年齡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點極易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孩子。
現在的父母還往往把孩子的身體健康寄托在各種食品和藥品上,而不是讓孩子在陽光、新鮮空氣和戶外運動中鍛煉身體。一般說,體弱多病與性格懦弱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因為病兒會受到父母更加細心的照顧和寵愛,從而成為助長軟弱性格的溫床。這種保護過度的育兒方式,會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顯惰性特征,表現為好吃懶做,好靜懶動,缺乏靠自身能力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