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塑造應在學齡前
性格決定命運,擁有良好的性格是一個人成功、幸福的關鍵。而人的性格則是在人生早期奠定的。孩童時期是一個人人格、習慣和情感的形成期,如果不能得到正確、適當地關愛和教育,就容易造成孩子很多性格缺陷。
寶寶性格塑造就在學齡前
但是,當今許多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養育往往有溺愛的傾向,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對孩子百依百順,要星星不給月亮,使孩子成為“小皇帝”、“小公主”,嬌蠻任性。這樣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后性格上往往有很多缺陷,如:獨立性差、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不良、情緒不穩定、遇事優柔寡斷、缺乏進取心、缺少安全感……而伴隨著孩子的不良性格產生的就是不正常的心理和不正當的行為。
據報道,近年來,我國一些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僅北京、上海學齡前獨生子女心理變態的比率就超過50%。中小學調查表明,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接近30%的小學生心理素質處于不及格水平,而優秀或良好僅占8.2%。
中小學生心理和行為的異常正是源于學齡前性格培養的偏差。正所謂“3歲看大,7歲看老”,學齡前兒童的性格培養將決定其一生的心理發展。甚至襁褓中嬰兒的心理發展就能決定其一生的性格。
日本著名企業家、早期教育專家井深大曾經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對年輕的父母,雙方性格都很開朗誠實,人緣很好。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5歲,一個4歲,哥哥個性陰沉而別扭,弟弟則活潑又爽朗,在幼兒園里也很受人喜愛。
父母不明白為什么長子變成那種個性,感到很為難。在無可奈何之下,最后只得去看醫生。經過醫生的詳細詢問,才了解到母親在生下次子后,由于身體虛弱,就把當時未滿周歲的長子,完全交由保姆照顧了半年。
如果說有原因,那一定是在這半年之間。醫生這樣判斷后,就將當時擔任保姆的少女找來。少女開始的時候似乎難以啟齒,后來終于斷斷續續道出原委。原來她經常謊稱帶寶寶出去散步,實際上卻是在后院一間舊倉庫里與男友幽會,幾乎天天如此。可憐那個只有1歲的嬰兒,就這樣被放在陰暗的倉庫角落,每天約兩個小時看著他們調情。
當然,一個1歲左右的嬰兒,不可能了解保姆和她的情人幽會的行為是什么意義。但是,保姆虧心而難安的態度、在黑暗中傳來的沙沙作響聲,以及倉庫中陰暗的光線和潮濕發餿的空氣……這一切所構成的環境,給了這個孤零零的嬰兒巨大的不安與恐怖感。
這樣怎么能不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呢?正是這每天的兩個小時,給嬰兒身心烙下了陰影,從而讓他形成了懼怕別人的膽怯而又陰沉的不良性格。
兒童研究部門曾經對1000名3~10歲的幼兒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18%的幼兒具備良好性格,82%的幼兒性格有或多或少問題,而25.7%的幼兒性格惡劣,讓人不得不為之擔憂。嬰幼兒時期的生長發育、生活習慣、氣質特點對成人心理性格都有巨大的影響。性格的“模子”在兒童期已經打下基礎。隨著年齡增長,性格也逐漸形成和完善,但可塑性也越來越小。因此,兒童教育專家呼吁:請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在重視智力開發的同時,也多多關注一下孩子性格的培養。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養原本應是放在首位的,屬重中之重。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