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語不當危害孩子心理
在體罰逐漸減少的當今社會,父母的言語虐待反而在增加。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在一個逐漸限制父母體罰權的現代社會里,父母很可能將失落的體罰權改成語言虐待,通過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脅性的語言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種,奴隸主式威脅。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剝奪孩子的自主可能。比如,父母對很小的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把你扔掉。”這種威脅會導致小孩子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說:“你吃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資格對我說話。”“這個家里我說了算,你給我閉嘴。”
第二種,死亡威脅。有些父母口無遮攔,似乎不說出“死”字就不過癮似的,讓孩子極度恐慌。比如,“你再哭,我一巴掌打死你”;“看你這么不爭氣,我一頭撞死算了”;“你這么不聽話,我不想活了。”這種語言虐待很容易催生孩子“走極端”的病態心理。
第三種,羞辱式貶低。某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當期望無法滿足時,便說出刻薄挖苦的話來貶低羞辱自己的孩子,比如:“你自己去照照鏡子看,一副白癡相”;“我也不知道上輩子作了什么孽,生出你這么一個低能兒”;“你考那點分數,還有臉回家”;“你現在的臉皮怎么比腳底皮還厚呢”。
第四種,嘲諷式貶低。某些父母毫無顧忌地諷刺嘲笑自己的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瞧你那德性,一臉熊樣,簡直就像一只蛤蟆”;“我怎么看你怎么不順眼,你是不是哪里缺根筋”;“你小孩子懂個屁,先把自己的鼻涕擦干凈再說。”
父母的這種態度是極不負責任的,那些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語言虐待,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面對無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語言虐待,孩子必然會通過各種病態心理將內心的委屈反映出來,而最后的苦果還是要父母來承擔。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否則,等到將來自己的孩子出問題,再找心理醫生時,你就會體會到加倍的麻煩和折磨。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