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覺得自己受傷 只會增加痛苦
歌曲《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中有這樣一句歌詞:“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到底我是做錯了什么,我的真情難道說你不懂”……
就像這句歌詞一樣,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明明覺得自己脾氣不錯,為人處事也真誠友善、不藏心機,可遇到問題還是常常被人冷淡、誤解,甚至作為攻擊和發泄對象。最后,他們自怨自艾,陷入埋怨、自責、懊惱的情緒之中,連連感嘆“蒼天沒眼”。
這樣的情緒狀態,心理學上稱為“受害者心理”。這是一種消極的應對問題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有了“受害者心理”,很容易通過不斷肯定自己的無辜,把責任推卸給他人,而不去解決問題。
因此,“受害者心理”有害無益,需要積極糾正。首先,學會自我反省。當你覺得受委屈、怠慢時,最好反思一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或者讓其他人評判一下。也許換一個角度,心情就會豁然開朗。其次,學會寬恕。哪怕自己真的受傷害了,也要學著原諒,如果你不原諒那個人,將仇恨記在心里,只會讓自己承受更多痛苦。
再次,學會感恩。當幫助他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時,與其懊惱,不如想想你從中收獲的人生經驗、自我成長和快樂感受,這才是更值得珍惜的財富。最后,學會解決問題。不要糾纏于“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我怎么運氣這么差”等類似的問題,而要主動去想“怎么辦”。可以問問自己“怎么做才能克服難題”、“哪些人能幫到我”,有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動力,自然就會轉移注意力,把自怨自艾轉換成積極行動。
相關文章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