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小心兒童精神營養不良
其實,兒童的身心健康不僅需要供給各種物質營養,也離不開精神營養。所謂精神營養,即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營養,主要包括來自親人和保育人員以及教師對孩子的愛撫、教導、約束與批評。這些精神營養與物質營養一樣,不僅要充足、齊全,也應搭配合理 ,不可偏廢。
父母把所有的愛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必然表成對子女教育中的獨特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教育失衡,就會使兒童出現精神營養不良。當今孩子在精神營養上存在的普遍問題有:
1.溺愛
對孩子的溺愛可能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無代價的愛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特征。
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盡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如,一位下崗女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對她來說麥當勞這個詞指什么,她以前一點也不知道,一次在女兒的強烈要求下,她走進了麥當勞,看著小孩吃得那玩意兒美孜孜的樣子,她高舉地望著孩子:“給媽媽嘗點好嗎?”孩子卻堅定地回答:“不給,這是我的,想吃你自己買。”
孩子的回擊未能改變母新愛意,她依然固執地給女兒擦汗、整衣服。其實溺愛出來的孩子將來肯定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別人,只會一味地從別人那兒索取,不會付出,也不會珍惜別人的付出。而這種心態只能在父母身邊行得通,在社會上必然要碰釘子。
2.教育方法矛盾
很多家庭是祖孫三代住在一起,受各自觀點及知識水平的影響,父母之間、祖父母與父母之間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出現矛盾,如一方溺愛、一方嚴格;一方反對,一方支持,就會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弄不清什么是正確的了。如孩子毀壞了玩具,母親嚴厲訓斥孩子,而奶奶則在一旁叮護著孩子說:“不就是一個玩具嗎?乖乖,別怕,奶奶明天再給你買一個。”這樣在奶奶干預下母親不再堅持了,孩子的錯誤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難免下次再犯。
這種教育方法的矛盾不僅存在于家庭內部,而且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也比較突出,如教師教孩子要懂禮貌,要公共汽車上要給老人讓座等,而在家中則不然,奶奶總是將享受讓給孩子,父母常常在公共汽車上為一席之位與人爭吵,這樣常常使孩子辨不清是非對錯。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缺乏原則。我們常?吹接械暮⒆佑每摁[的辦法,要挾父母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父母被逼無奈而就范。其實,這種缺乏原則的將就,恰恰強化和“鼓勵”了孩子的這種哭鬧行為,使孩子的這一不良行為固定下來,下一次他們會不自覺地使用這一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正確的方法是父母在孩子哭鬧時要堅持原則,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講道理,或者不予理睬。
其實孩子是很精明的,他知道自己的哭鬧在溺愛他們的奶有面前很管用,而在幼兒園的教師面前毫無作用。所以要給孩子確立一個明確的原則同時又讓他感覺到父母很愛他。這樣教育出的孩子才既有感情,又有理智。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