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隱之心要從善待動物做起
惻隱之心,要從善待動物做起。而且,只有當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動物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否則,下一個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腎抽膽汁的,沒準就是我們自己。
一、惻隱之心,是道德的底線,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對虐待動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呀?
這就先得說清楚,我們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為什么呢?就因為人性中有一條道德的底線,同時也是起點,叫“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就是不 忍心看著別人受苦受難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觀點,這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天良,故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一個人,只要有這份 心,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好人。相反,如果沒有,就麻煩大了。弄不好,會“禽獸不如”。
但,這跟不虐待動物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惻隱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實有一個心理依據,即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個人,為什么不忍心看著別人 受苦受難受折磨?說到底,就因為自己不想受這活罪。比方說,自己不愿被燒死,才不忍心燒死別人。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問題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難。這就需要培養。而且,為了保證培養成功,還得把這善心和天良,從“勿施于人”擴展到“勿施于物”。當年, 孟子講“惻隱之心”,舉出的例證,就是齊宣王對一頭將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嚇得發抖),若無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樣。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動物侵犯了人權,威脅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嗎?也要。即便萬不得已,比如出現了鼠疫、鼠災,也不可虐殺。為什么?因為虐殺即虐 待,虐待即殘忍。不僅是對別人或動物的殘忍,也是對自己的殘忍。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還有什么做不出來?正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不把虐待當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為樂。這時,他就會完全喪失了人性。所以,必須反對虐待,反對虐殺。比方說,在不得不保 留死刑時,堅決廢止凌遲、腰斬、砍頭等方式;在無法避免戰爭和執刑時,決不虐待俘虜和犯罪嫌疑人。當然,也不虐待動物,哪怕它“丑惡”如老鼠。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