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孩子需要什么樣的競爭?
在現實生活競爭(或競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什么樣的競爭情景對孩子有利呢?本文將不同的競爭情景劃分為三大類:1)零和競爭情景;2)非零和競爭情景;3)混合動機競爭情景。那么,具體采取什么樣的競爭情景來培養孩子才能對他們的課堂學習和未來有用呢?這就是本文要講述的內容。
新學年開始了,一系列的運動會也隨之降臨,我卻在為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參加友誼賽而發愁。研究表明,競爭可能引起傷害,但要取締所有競爭是不實際的。另外,身為大學教授,我當然清楚如果孩子們是成長在一個人人都是贏家、人人都能拿獎的世界里,那這個世界將會是個什么樣子。為此,我們討論的前提是競爭是必須的,那么孩子們能從競爭中學到些什么呢?
一、競爭的不同類型
要一開始就掌握能從競爭中學到什么,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不是所有競爭情景都一樣。我們傾向于將競爭情景視為競爭性的或合作性的,但事實上競爭情景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在同一時間人們可能既有競爭成分也有合作成分,而且還有可能在競爭與合作之間轉換角色。因此,在教育孩子們如何參加友誼賽時,也許更多是要教育他們什么時候該表現出競爭行為,而不是教育他們如何去競爭。
(一)零和競爭情景
有些情景本來就是零和情景。例如有的體育競賽,贏家可能只有一方,而輸家也必然只有一方。在這樣情景之下就有可能體現出競爭的負面效應。例如,密歇根大學的斯蒂芬.加西亞(Stephen Garcia)研究表明,在贏家通吃的情景下人們更不可能表現出相互友好或彼此合作。甚至是一個人越接近排名榜單,這個人就可能表現出更大的競爭性和更不愿意合作的行為。因此,相比名次位列145位與146位,位列4位與5位時人們更不可能彼此合作。
(二)非零和競爭情景
另外還有非零和競爭情景。例如課堂學習,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績A,沒有必要分出輸家。在這樣的情景下,負面效應就更不可能體現出來。此外,加西亞博士的研究表明,當人們都能取得正的分數(或積極的成績)時,他們更有可能相互合作。還有一個重要提示是,在這樣的情景下人們仍然有可能彼此攀比且表現出競爭性,但合作動機也許還是有效的。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