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十年后大多數人個性將發生改變
如果你認為十年之后的自己與現在改變不大,那么請再想一想。一項新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在過去時間里發生的改變,但只有很少人會預料到自己未來會產生改變。人們對于自己過去十年里的品味、價值觀甚至個性的改變十分清楚,但許多人仍然堅持,現在的自己在十年之后并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其實我們都能意識到改變的發生,因為我們都承認在過去十年里的每個年齡段,自己都改變了很多,”專家說,“但我們似乎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即成長的過程到現在為止就已經差不多完成了。”
永久的個性
在1月4日的雜志上,將這種錯誤的信念稱為“歷史終結的錯覺”。不管在什么年齡段,人們總是傾向于認為過去的經歷已經將他們塑造成為現在的模樣,并且是最終的結果。
研究者在網絡上招募了志愿者,分別就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的情況填寫各種有關個性、偏好和價值觀的調查問卷。總共有超過19000名志愿者參與了這一系列調查。在調查中,研究者將18歲組對未來十年的前瞻答案與28歲組的回顧答案進行了比較,并以此類推(19歲組與29歲組的比較,20歲組與30歲組的比較),最高年齡的參與者是68歲。結果顯示,年紀大的人往往報告了過去十年里的很多改變,而年輕者則大多沒有期待未來會發生什么變化。
為了保證研究結果不是人們過分高估了過去的變化,或者過分低估了未來的改變,研究者還分析了3808個真實的個性變化案例。這些人分別在1995—1996年和2004—2005年填寫了有關自己個性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的結果與之前調查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說,人們很擅長評估從過去到現在的改變,而說到未來就顯得估計不足。
這種“歷史終結的錯覺”可能是由兩種因素造成。一是人們更相信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并覺得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因此人們傾向于將現在的一切看得更長久。另一個原因是,對未來的想象顯然比對過去的回憶更加困難。人們很難想象到未來將發生的改變,因此常做出錯誤的結論——既然沒想出來,姑且就認為不會改變。
改變的后果
這種誤判可能會給生活帶來現實的后果。例如,在面臨很多人生選擇——從婚姻到事業——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假定自己十年之后還喜歡同一個人或者同一種活動。研究者還詢問了170個人這樣的問題:你現在愿意花多少錢去看最喜歡的樂隊在十年之后演出一場?你又愿意花多少錢去看一場十年之前最喜歡的樂隊在本周的演出?回答者的年齡從18歲到64歲都有,他們的答案顯示了這種誤判的后果。
對于現在最喜歡的樂隊,人們愿意花130美元去看一場他們在十年之后的演出;而對于之前喜歡的樂隊,人們現在只愿意花80美元看他們表演。吉爾伯特說,這個差價顯示出人們過分估計了自己未來的偏好與現在的一致性。
心理學家已經對人一生中個性和價值觀如何改變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對新事物的態度會變得越來越謹慎。年紀越大,未來就越難以改變——盡管如此,你仍然會比想象中改變得更多。
專家說:“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偏好比以往想象的更不穩定,那我們就可以在做決定的時候更加小心。我們可以為自己找好‘后路’,例如,如果我要買一張十年之后的音樂會門票,那我應該買一張能退的票。”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