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是”和“不”的道理
父母們常常為孩子說“不”而感到悲哀。他們抱怨遭到孩子的拒絕,害怕孩子質疑他們的權威,擔心孩子有拒絕規則的傾向。相比之下,他們對于孩子“太乖”、過于頻繁地說“是”的擔心就少之又少了。事實上,教育應該使孩子既學會說“是”,也要學會說“不”。這兩者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是絕對必要的。
“是”,不僅是一種選擇
盡管一副謙遜模樣,“是”這個詞實際上比它的表象要復雜得多。它往往是在回應以下兩個條件之一:
要么是一個詢問——“你要沙拉嗎?”“是,謝謝。”這種情況下,它表示一種選擇,一種自由。
要么是一個命令——“快開走!”“是,警察先生。”此時,“是”并不表示贊同,而是對權力、強制表示順從。
第二個層面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為與他人一起生活,總是要求人們服從于社會的秩序。對義務說“是”,對一些強加的禁令說“是”。
孩子們也需要說“是”。像大人們一樣經常,但要更生硬一些——畢竟他們還沒養成習慣,尤其是還沒有理解那些給他們帶來失落感的規則。然而,他們必須學會不哭鬧、不偷竊、不打人,他們需要對要上的課、要做的作業、要去爺爺家過的周末……說“是”。
對孩子來說,“是”的領土就是束縛、禁令和法規的領土。他/她要在那里逐漸拋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愿望,以便加入到公共規則中去。“是,爸爸;是,媽媽;是,老師……”!
“不”,欲望的領地
幸運的是,還存在著一片逃離這片苦海的“不”的領地。這片領地上存在的,是人們有權拒絕的、并非義務的事物。早上要穿的衣服的顏色,晚餐要吃的主食的數量,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不”的領地,是自由選擇和自由意見的領地。
這是片美麗的土地,但是,在這里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比如,我們提出的愿望常常同別人的愿望相左,尤其是當這些人以為自己更知道“利益”所在、要替我們作決定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負擔就更重了。因為他們總是“逆著”父母打造著自己的個性:孩子既需要依賴父母,又要和父母對抗。他們時刻向父母表示自己不是孩子,但是,父母們總是渴望他/她就是孩子。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