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幾句話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
其實這個世界上最傷人的武器就是語言。有時父母脫口而出的話其實會深深地傷害了孩子。以下這5句話多大父母都曾對孩子說過,但是你知道嗎,長期對孩子說這些話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有消極的作用。
1.“笨蛋!沒用的東西!”
情景回放:考試卷子發下來,小華的數學還是不及格,每晚的補習作用不大,媽媽很生氣便說:“笨蛋!沒用的東西!怎么老是不及格。”
孩子年紀小時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區分父母話語的真假,因此他們往往會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大人的話,而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罵他笨,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老是犯錯,學東西那么費勁。父母在氣憤的時候罵孩子是笨蛋,在寶寶看來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否定,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
孩子無形之中被家長貼上了標簽,這種標簽的作用會使得孩子有一種心理暗示,認為自己能力差,不如別人好,長期會使得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嚴重受創。
正確的做法:在面對類似的情況是,家長首先應該深呼吸,穩住自己的情緒,然后平和地和孩子說其實孩子可以更努力一些,家長還應該認真聽孩子說心里話,或許他不喜歡每晚的補習,或許他這次只是考失手,家長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罵孩子笨并不能解決問題,批評孩子也應該只是針對事件的本身而不是人格。
2.“住嘴!你怎么老是不聽話”
情景回放:明明在街上看到喜歡的玩具火車,在街上大吵大鬧一定要媽媽買,街上的行人都向這邊看過來了,孩子的吵鬧讓媽媽很尷尬,媽媽生氣了,大喊一聲:“住嘴!你怎么老是不聽話!”然后就拖著孩子走了。
孩子任性、不聽話確實讓家長很頭疼,但是家長老師讓孩子“住嘴”、“聽話”,家長老是讓孩子順從、乖乖聽話很容易使孩子變得怯懦、壓抑、謹小慎微,甚至做事戰戰兢兢,時時刻刻看他人臉色行事,容易失去自我,完全受制于人。
正確的做法:家長應該要注重發展孩子獨立的人格,培養有主見的孩子。不要過多地抑制孩子的欲望,盡量多地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發展空間。順從只能讓家長更好地管教孩子,但并不能讓孩子人格完整健康地發展。家長應該在生活中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給孩子爭辯的權力,只要孩子能夠把事情說清楚,或者能夠自圓其說,家長都應該給予最大的鼓勵。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而不只是為了更好約束孩子而讓孩子“聽話”,家長不應強加意志。
3.“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情景回放:6歲的玲玲在媽媽的監督下在小書桌上寫作業,剛開始還是乖乖的,但是媽媽一轉頭去忙別的事情,她就把抽屜里面的小人書拿出來看。媽媽和玲玲一番“貓捉老鼠”后,媽媽生氣了,大聲批評道:“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然后扭頭就走。
寶寶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媽媽要丟下寶寶不管了,后來卻又發現媽媽并沒有真的丟下自己不管,這種看似空洞的威脅,會破壞孩子對他人的信任感,一個對世界缺乏信任的孩子很容易焦慮、易怒和膽小。
這種威脅不但不會增加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反而會促使孩子把這些話逐漸不當一回事,他會感覺父母也只是說說而已。因此,父母請停止這些空洞的說教吧,沒有力度的話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正確的做法:家長時刻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而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寬容地對待孩子的“不務正業”。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應該一味地制止,家長可以和孩子做好“君子約定”:“你認認真真做完作業再看課外書,這樣媽媽不會不高興,你也就不用斷斷續續地偷看了。”必要時,家長還可以強調一下錯誤行為的后果:“如果你不在半小時內完成好作業,就趕不上看你最愛的卡通片了。”這些話比威脅和批評更有力哦!
4.“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
情景回放:鄰居的女孩子待人有禮貌,而且房間也是收拾得整整齊齊,但是家里的“大小姐”的房間卻邋里邋遢,媽媽叫她收拾好房間,可是沒幾天就又像垃圾堆一樣,怎么都改不了這壞習慣。媽媽最終還是忍不住埋怨起來:“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別人!”
都說在中國的孩子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家長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作比較,以為能夠給孩子一個示范、榜樣的作用,但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會以為爸媽經常嫌棄自己,認為別的孩子好,是不愛自己的表現,很容易使孩子和家長之間造成隔閡。同時對比的作用會使得孩子失去自信心,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無論做什么,爸媽都不滿意。
正確的做法:家長應該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優缺點。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應該因材施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努力、進步,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家長還應該在孩子每一次取得進步時都給予由衷的贊揚和鼓勵。讓孩子能夠充分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愛。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計劃表,讓孩子每天都有一個小目標,鼓勵孩子每天堅持完成小任務,建立孩子的自信和強化孩子的成功感,這對孩子的情商發展很有好處。
5.“他有個尿床的毛病”
情景回放:媽媽和小明上街遇到一個朋友,閑談中媽媽把話題扯到孩子身上“小明昨天晚上又尿床了,這個月已經是第五次了”,然后大家都笑個不停,身邊的小明頭低低的,臉都發熱通紅了。
對于尿床這種丑事,孩子是很反感父母拿出來到處和人閑談的。對于孩子的這種難言之隱,父母真不應該作為談資。讓孩子當眾出丑,不注意對孩子隱私最起碼的尊重,不但會造成孩子的壓力和心理陰影,同時也很可能因此使得孩子性格變得缺乏自信、焦慮敏感,嚴重者在成年后會與他人溝通困難、偏執。
正確的做法:如果孩子尿床了,家長首先不要責罵或者取笑孩子,因為這事也不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他也是不愿意發生這種事情,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寬容,以愛心去對待。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辭,更不要將此事到處宣揚,保護孩子的隱私和自尊心,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的壓力。家長還可以用控制孩子睡前飲水量、夜間勤于叫醒孩子等矯正手段幫助孩子。
6.“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情景回放:小新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媽媽發現寶寶最近老是被別的孩子欺負,有幾次幼兒園的小霸王還打了小新,小新大哭不止。媽媽知道后很生氣,大罵了一頓欺負小新的孩子,還責怪小新說:“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家長愛孩子,不愿孩子被欺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新媽媽教孩子“以暴易暴”的方式是絕對不正確的。家長以激烈的方式去責罵對方的孩子,甚至教唆孩子下次以牙還牙去還擊,孩子會認為父母是鼓勵這種行為的,會很容易讓孩子變得驕縱、暴躁、蠻橫、甚至變得暴力,這樣孩子難以與他人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正確的做法:當孩子被打被欺負時,家長首先要冷靜頭腦,不能因為自己的寶寶被欺負了,就失去理智地大發雷霆。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應對的技巧,在孩子被欺負時,鼓勵孩子迅速、主動準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告訴對方“不許打我”,或者立刻報告老師,請求老師幫忙。家長還可以主動地和對方家長或老師溝通,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