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不良情緒傷害你的身體健康
因為大家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因此我們知道了一些心理疾病的名稱,抑郁、焦慮等等,大家在生活中往往把心理疾病和生理上的疾病分開來講,其實,心理疾病往往會導致很多的生理性疾病。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癌癥、冠心病、高血壓病、潰瘍、神經官能癥、甲亢、偏頭痛、糖尿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而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就是不良情緒狀態。許多研究證明,緊張和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是健康的大敵。
那為什么情緒能夠影響健康呢?對這個問題,科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目前雖尚無定論,但大多傾向于人在不同情緒狀態時,下丘腦、腦下垂體、自主神經系統都會有一定的生化改變,并由此引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變化。這就是情緒可以致病的生理學基礎。
生理和心理學研究認為,應激狀態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罹患疾病。“一切頑固的憂愁和焦慮,可稱為不良情緒,這種情緒強烈、長期存在,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美國專家研究表明,因情緒緊張而患病者,占門診病人的76%。近代國內外研究也證明,情緒在一些軀體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人的疾病狀態,反過來也可引起情緒變化,兩者互為因果。
(1)不良情緒與癌癥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壓抑和不滿的情緒,諸如抑郁、悲哀、恐懼、憤怒等,都容易誘發癌癥。心愛的人突然死亡或突然失去安全保障,也是癌癥發生的誘因。
情緒與癌癥的治療效果和癌癥的復發率,也有著明顯的聯系。愉快的情緒有利于癌癥的治療;悲觀、絕望的情緒往往使癌癥加劇。對子宮頸癌患者的對照研究表明,在同樣抗癌治療條件下,對疾病的態度正確和情緒良好的患者,其療效較高,生命的延續日期較長;而對癌癥持焦慮、恐懼、悲觀情緒的患者,則其病情迅速惡化并很快死亡。
(2)不良情緒與高血壓病
血壓對于情緒的變化是極為敏感的。情緒狀態的改變可以引起血壓和心率的變化。憤怒、仇恨、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可使血壓升高,尤其以憤怒、焦慮、仇恨與血壓的關系最為密切。有人甚至認為,被抑制的敵視情緒可能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232例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發現,其中58.7%的患者病前有急躁易怒、要求過高的特點。如果處于長期而反復的過度緊張,或者在強烈的情緒激動狀態下,則容易發展為高血壓病。例如,消防隊員較易罹患高血壓病。醫學院學生中,畢業班高血壓患病率是低年級學生的3倍。
(3)不良情緒與心臟病
心臟和血管對情緒反應最為敏感。反復而持續出現的不良情緒,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慮、恐懼、憤怒、悲哀情緒者,其冠心病發病率或復發率較高。許多研究發現,高度焦慮者的心絞痛發病率為低焦慮者的2倍。有焦慮、抑郁情緒者,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明顯增高。憤怒、焦慮、驚恐以及其他情緒突變都容易導致突然死亡(猝死)。許多冠心病患者就是在不良情緒刺激下,導致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發作,甚至死亡。
(4)不良情緒與胃腸疾病
消化系統是對情緒反應的敏感器官。情緒與胃腸的功能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在恐懼或悲痛時,胃粘膜會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慮、憤怒、怨恨時,胃粘膜會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長期如此,可導致胃潰瘍。有研究證明,動物因受焦慮、恐懼、不安、緊張情緒的持續影響,幾乎都患了胃潰瘍。可見不良情緒對胃腸疾病的發生有很大的作用。
希望每位朋友都可以巧妙的利用心理的調節來達到保健養生的目標。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