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影響健康 性格與癌癥的關系
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遇到癌癥的情況,要避免癌癥的情況,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情緒,只有我們管好了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我們自己的心里變得開朗,才能讓我們避免癌癥的情況,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這些C性格是癌癥高發的性格,看看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性格。
A型 爭強好勝,脾氣急躁
“用‘火急火燎’、‘有闖勁’來形容A型性格的人很恰當。”沈政介紹說,一般A型性格的人喜歡競爭,精力旺盛,有緊迫感,愿意為取得成就努力奮斗,工作上要求比較高。近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刊文指出,A型性格的人有遇到妨礙進程的事情容易動怒、做事往往盡善盡美、經常坐立不安、會不由自主地擔心未來、遇挫折很難入睡等特點。沈政表示,A型性格的人往往受老板歡迎,容易成功,但也常常會產生悲觀、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
A型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針對3300名18~30歲的年輕人進行了一項長達1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A型性格的人步入中年后患高血壓的幾率更大。統計顯示,85%的心腦血管疾病與A型性格有關;在心臟病患者中,A型性格占98%;A型性格患冠心病的風險比B型性格高5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孫寧玲教授也對《生命時報》記者表示,日常門診中的高血壓患者,至少有一半屬于A型性格。究其原因,A型性格的人容易情緒激動,而憤怒、焦躁等情緒會讓交感神經系統變得興奮,促使升壓物質“兒茶酚胺”分泌旺盛,再加上應激狀態下血管“緊繃”,長期如此就容易引發高血壓。
要想避免不良情緒對健康的損害,沈政建議,A型性格的人首先應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不要為一時得失焦躁、動怒,遇到挫折要冷靜思考,找出緣由方能化逆境為順境;其次,時常提醒自己過強的情緒反應不但會誘發健康問題,還可能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從而說服自己控制情緒;第三,要在客觀評估自身能力后制定恰當的目標,不盲目攀比,以免因完不成任務而過分懊惱;最后,要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培養業余愛好,多進行體育鍛煉,盡量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B型 知足隨和,適應力強
如果說A型性格的人就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言談犀利、精明能干、爭強好勝,那么B型性格的人則像賈母,為人和善、寬容、樂觀、隨緣。沈政說,一般B型性格的人生活節奏較慢,喜歡從容不迫、悠閑自得、隨遇而安的生活節奏,為人處事比較隨和,少有侵犯性,能以平常心對待挫折和困難,社會適應能力好,易知足,容易感到幸福,是一種“長壽性格”。B型性格的行為特點和A型是相反的對應關系,如果A型性格的常見行為表現你大多都沒有,那么你可能是B型性格。
B型性格的賈母活到了80多歲,在當時可謂長壽。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上海一項調查顯示,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中,B型性格占83%。北京一項針對1000多名“抗癌明星”的調查也顯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心態好”是戰勝病魔的重要原因,而樂觀向上的心態就是B型性格最典型的行為特點。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病委員會主任委員洪昭光教授指出,長壽因素中,60%取決于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心態。B型性格的人心胸開闊、樂觀開朗,有事不憋在心里,小事糊涂,內分泌功能不易發生紊亂,所以自然健康長壽,即使患病也容易痊愈。對于現代人來說,大多數時候惱是想出來的,氣是比出來的,急是造出來的,要想健康,做人就得糊涂點、瀟灑點、心胸寬一點。
B型性格并非全是優點。沈政指出,時間觀念不強、安于現狀的B型性格人群最好勤做計劃,不斷設立適合自己的目標,以便增強進取心,不斷進步。
C型 容易焦慮,愛生悶氣
C型性格被稱為“癌癥性格”,最需要心理干預。沈政說,C型性格的人常被稱為“老好人”,往往為了搞好人際關系,盡量回避各種沖突,從而習慣克制、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很少表現出負面情緒,但喜歡生悶氣。另外,生活和工作中,C型性格的人一般沒有主意和目標,容易隨波逐流,常常有孤獨感和無助感,活得很累。
這些性格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性格,我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情緒,其中的C類情緒是我們最容易產生癌癥的情緒,所以我們更加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情緒,讓我們的情緒能從C向A和B型的情緒轉變,希望大家都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情緒吧。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