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是失敗 缺乏良好的自控力
時下流行成功學,大多是人際關系對成功的重要性、決策力、執行力等等,類似于心靈雞湯。看起來很有營養,事實上也很有營養。但并不一定有很大實際作用。就像一句網絡流行語“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問題的關鍵在于行動,而行動的關鍵在于“自控力”。
無關乎一個人的外向或內向、幽默或嚴肅,真正能左右其成績的品質只有一個—自控力。能管住自己,該上課的時候去上課,該寫作業時寫作業,多學習少看電視,這個品質就是學業成功的秘密。
統計表明,要想預測一個學生的大學成績,自控能力甚至比智商和入學成績是更好的指標。不但大學生如此,在職場上也是自控能力強的人更受歡迎。他們不僅工作干得好,而且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更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更不容易出現偏執和抑郁之類的心理問題。研究者普遍認為,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個人成就、家庭幸福還是人際關系,最能決定成功的只有自控。有實驗發現,中國小孩從兩歲開始就比美國小孩有更強的自控能力。可能是基因問題,因為中國的多動癥兒童比美國的少得多。也可能是傳統的問題,因為中國的父母更早地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
近日有媒體報道,武漢一名十三歲女孩,相繼以“逃學”、“跳樓”相威脅,更是以割腕自殺等激烈行為威逼懷上第二胎的母親打胎。四十四歲的母親含淚終止妊娠。報道一出,引發了網上激烈討論,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教育專家指出,這個事件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父母該如何確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實際上,除了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質上的滿足外,父母還需在精神上給孩子一個好的引導──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不等于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家長需分清關愛和溺愛的區別,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要做好這件事離不開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早在孩子三歲前,父母就需要讓孩子做一些加強自控力的基本訓練,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讓孩子學會放棄,二是讓孩子學會忍耐。否則當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逆反心理開始出現的時候,再進行這些基本訓練就更加困難,已經習慣放任自流的孩子不僅不會主動配合,甚至還會奮起反抗。在自控力的基本訓練中,既需要父母的愛,更需要父母的智慧。其實,愛也可以有很多形式,除了“溫柔的愛”、“支持的愛”、“守護的愛”等,還有“嚴厲的愛”、“忠告的愛”、“阻止的愛”、“讓他放棄的愛”等。
人總是向往舒適、安逸的環境,但很多時候只有帶領我們走向“自毀”。良好自控力反而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成功,因為人生總是有舍有得。那么提高自控力就要放棄一些舒適和安逸。古語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提高自控力的辦法主要是高強度的修煉,通過“受苦”來提高內心的警覺、培養堅定的性格,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