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 父母應先約束自己
對于孩子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每個父母重視的問題,但也一直都是人云亦云,雖然大方向都是差不多的,但方式方法卻千差萬別。在小編看來,要想讓孩子變得優秀,首先父母就要做一個優秀的榜樣。
朋友女兒1歲多了。他告訴我,雖然自己不喜歡讀書,但每天他都會強迫自己堅持看書,目的是讓年幼的女兒看到爸爸在讀書,女兒也會喜歡上看書,喜歡學習。
在感嘆做父母不易的同時,對朋友這方面的認識很贊同,這個舉動對年幼的孩子的確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這點。
強強媽最近很煩心,強強才3歲,卻經常便秘。問及強強的飲食情況,才知道強強只愛吃肉,不怎么吃青菜、水果。再深入了解發現,原來強強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強強的父母也有同樣的飲食習慣。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難道飲食習慣、言行舉止會遺傳嗎?當然不會,但這些可以模仿和學習。父親對兒子實行拳腳教育,兒子在幼兒園會經常跟小朋友打架;要求女兒舉止端莊、禮貌待人,母親卻對鄰居惡語相向。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成人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
此后,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暴力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暴力,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譬如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
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后,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
比如父母見到他人問好打招呼,分手揮手再見,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說“謝謝”等等,這些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圖譜。紅燈停,綠燈行,橫穿馬路走斑馬線,把垃圾丟入垃圾桶等等,這些則是社會規范圖譜。
在兒童的早期生活中,大量的行為圖譜來自于父母,他們對父母的行為看在眼里,聽在耳中,記在心上,并照此行事,這些行為圖譜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行為不端,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可想而知。
很多時候,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只會講那些所謂的大道理,而孩子怎么可能在小小年紀就能理解那些大道理呢?他們只會學習父母在生活中的常態,從而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所以,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先約束自己。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