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規則習慣的七個方法
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小孩?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要從小養成,一旦感染惡習,長大后將很難糾正過來。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成就性格。那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家長介紹幾種培養小孩行為習慣的方法竅門吧。
⒈塑造好家長自己的形象
這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是一個關鍵。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當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與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習慣:如按時作息,衛生習慣,禮貌習慣等,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規則,家長在與孩子出行時要自覺遵守,講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
⒉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臨下
不要認為家長說的都是權威的話、是不可以改變的。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也有講錯話的時候。
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實處,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知心的、可以傾訴的朋友。家長不是完人,說錯話、做錯事要勇于承認,孩子的觀點如果正確,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這點說起容易,但是做起來難。家長尊重孩子的語言:“對不起,是媽媽錯了。”“爸爸要向你學習。”“你比媽媽做得還好!”等。
⒊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表揚、鼓勵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可以用微笑、點頭、臉上的表情等,對某一個行為的表現表示贊同,這都是一種肯定、都是一種表揚。父母之間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觀念要一致、目標要一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
⒋家長對孩子要加強引導
家長要多講規則的用處,讓孩子了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后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正視。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從而在社會中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⒌讓孩子做有限的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如果想讓孩子不在房間里跑來跑去,就應該讓孩子選擇現在是看書還是畫畫,而不是“現在我們來做什么?”漫無邊際的選擇會把幼兒推到無法控制的規則之外。把幼兒必須要做到的事定為規則,在這個范圍內給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么,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⒍適當采用自然懲罰法
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幼兒從他律到自律。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懲罰,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還要與說理引導相結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變得懂事起來。
如孩子的課堂常規不好,在課上坐不住,不注意聽講,家長可以配合老師,讓孩子每天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靜靜地坐10分鐘,練習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這一天的課堂常規表現。然后家長和孩子交流,及時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課時就要這樣集中注意力聽講。家長可配以《科學家小故事》的講解,引導孩子學習科學家們小時候是怎樣專心學習的。
⒎培養執行規則的技能
有時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仍會時常違規。如有時“起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動作太慢,不得要領。那么,家長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尋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規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塑造好家長自己的形象,這樣才能言傳身教,以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不必在孩子面前居高臨下,平等溝通效果更佳;要懂得及時鼓勵和表揚,循循善誘加強引導,同時也要適當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權力;當然有獎勵就有懲罰,適當適量的小懲戒也是有必要的。
-
有的行為就別說自己很成熟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別的開朗,但是有的人也是特別的靦腆的,那么性格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然
-
心理醫生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家長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的吧。今天的分享從一篇心理咨詢
-
什么性格會誘發身體疾患呢自身擁有良好的性格,為之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利于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但往往生活中人與人有很大差異,特別是身
-
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會完全不一樣。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塑造也會起到不可估
-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好親子教育?有人說,好的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修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好的親子關系其實就是看見孩子和認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