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變態人格
“人格是一個浩瀚而神秘的系統,人的內心世界就像宇宙一樣,人生最偉大的探險就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卡爾.榮格
人格Personality來源于Persona (面具)。人格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它不因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輕易改變。它是個體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模式的總和。
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個層面組成的。最底層是本我,代表著這個人的一切生物性沖動,如食欲,性欲等。中間一層是自我,是他與周圍社會環境相適應的部分。最上層是超我,代表著父母、老師、社會等各個方面對自己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其中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組成,是無意識、無理性的。本我奉行的是快樂原則,要求無條件的即刻滿足,嬰兒的人格結構就完全是由本我組成的。
本我與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觸,它唯一的出路是通過自我。自我是在現實環境的反復教訓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它是現實化了本我,是理性的、識時務的,它不會盲目地追求滿足,而是在現實原則指導下,力爭既回避痛苦,又獲得滿足。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現實和審慎,它奉行的是現實原則。超我,又稱為理想自我,它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獲得和發展出來的一部分,是人格結構中道德和準則的代表,其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
在正常情況下,人格結構的三個部分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但當本我的沖動和欲求強烈,超我又給予嚴厲批判和壓力時,使自我難以承受,需不斷地啟用各種不成熟的、神經癥性的、甚至是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機制時,個體就會出現神經癥或精神病性的癥狀。
本我和超我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沖突,自我的任務就是協調這一沖突。如果自我不能協調本我和超我的沖突,人格就不是處于協調狀態,就有可能產生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某人的人格特征嚴重偏離在特定文化觀念、思想、情感和人際關系中人們普遍的模式。它是根深蒂固而且持久存在的行為方式,表現為對各種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缺乏靈活變通性。這種障礙既導致病人本人心理上的痛苦,又影響其社會功能和人際交往活動。
人是共同生活于社會,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人格的模式必然要與社會生活相適應,并受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因此人格的完善被社會歷史的發展賦予了廣泛而深刻的內涵。今天對于正在探索和選擇理想人格的青年一代而言,把握人格的社會模式并且選擇健康的人格尤為重要。
現代人的生活內容需要增多,動機和追求的目標更是復雜多樣。面臨的選擇機會多,在選擇過程中就難以避免心理沖突的困擾,因此,體驗挫折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
劃分常態心理和變態心理的標準,一般從以下兩方面來確定:
1、是否與大多數人的心理反應模式相一致,是否影響其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與普通正常人心理和行為反應相一致的為常態心理,不一致的為變態心理。但有時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個體的心理生活與客觀環境是否統一,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他所生活的特定環境對他提出的要求。看個體異常的心理和行為能否適應社會規范、社會文化和社會風俗,其言行能否被一般人所認同,是否影響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如果并無明顯影響不能視為變態。
2、心理測量或醫學鑒定。心理測量和醫學鑒定是利用心理學和醫學的技術手段來判別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包括量表測量和儀器測量等。比如,按照16PF的人格傾向根源特質的名稱和意義分析項目有:A-樂群性,B-聰慧性,C-穩定性,E-侍強性,F-興奮性G-有恒性,H-敢為性,I -敏感性,L-懷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憂慮性,Q1-實驗性,Q2-獨立性,Q3-自律性,Q4-緊張性。
這種判別是比較客觀和準確的,但操作復雜,必須由專業人員來進行。一般而言,判斷是否為變態心理,最終應該通過心理測量或醫學鑒定來確認。
變態人格又稱病態人格,指某些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是在不存在認知障礙和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某些心理反應的異常或行為活動的異常。從病態人格的外在表現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以行為怪癖為特點,二是以情感反應不穩定和反社會型為特點,三是以緊張恐懼和自我強迫為特點。常見的與違法犯罪相關聯的病態人格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偏執型變態人格,表現為極端固執,敏感多疑,情感不穩,暴躁易怒,心胸狹隘,好嫉妒,自我評價低,敵意性強,殘忍狠毒,記仇報復。
1.沒有足夠的理由,而對一般人或某個人表現出極端的不信任或一貫的不信任。
2.懷疑在受他人利用或遭他人迫害。
3.將一些善意之舉曲解為對個人的威脅。
4.對別人的評論過分敏感,認為有批評他的意思。
5.由于害怕受到傷害或被人利用,往往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6.有易被冒犯,一激就怒的傾向。慣用防御行為。
7.毫無理由地懷疑配偶或與自己有重要關系的人的忠誠或誠實。
8.對他人的不信任縈繞纏結,以致干擾了日常機能。
曾經轟動一時的無錫孿生姐姐對孿生妹妹的毀容案,肇事的姐姐當屬典型的偏執型變態人格,其自述仇視妹妹人生幸福,哀怨自己身體多病,感情不幸,故而對妹妹殘酷毀容。此案因肇事者是否為精神異常并牽涉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問題存有爭議,引起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曾作過專門報道。
(二)情緒不穩定型變態人格,表現為喜怒無常,可持續地情緒低落或高漲,有時狂喜狂怒,失去控制毀物傷人,有時則相反,對人對事關懷備至又謹小慎微。
(三)爆發型變態人格,表現為沖動性極強,激惹性很高。常常對一些微小的消極刺激做出極不相稱的過激反應,陷于暴怒和沖動之中,進而實施暴力和破壞行為,或傷人或毀物。
1.行動太快來不及深思熟慮,這種傾向導致許多不良后果。
2.攻擊沖動失控,導致人身攻擊、自我毀滅行為或毀壞財物。
3.欲望要即時滿足,延遲愉快或延緩滿足的能力有所降低。
4.至少在兩個方面有潛在的自我毀滅的行為史(例如胡亂花錢、性活動混亂、亂開車、成癮性行為)。
5.對輕微的厭惡或尋求快樂的刺激反應過度。
6.在做出沖動行為(例如,盜竊癖或縱火狂)之前,有一種緊張感或情緒喚起的感覺刺激。
7.在實施自我張力障礙、沖動行為時有一種偷快感、滿足感或釋放感。
8.難以等待任何事情,例如排隊時,他或她在隊列里站立不安;在群體場合,他或她高聲地與遠距離的人說話等諸如此類的行為表現。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一男子從賭場回家后,看到小兒子啼哭不止,怎么哄勸都不聽,盛怒之下,竟扯起兒子雙腿,摜地而死,此乃典型的爆發型人格發作所致。緊張不安,易激怒,常引起攻擊性暴虐行為,如傷害、殺人、破壞、放火等。間歇期認知正常,能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的行為,但仍有一定的精神障礙,常伴有妄想、抑郁、恐懼、焦躁,激惹性高,并伴有智能障礙和個性改變,攻擊性傾向明顯,常發生嚴重殘酷的危害行為,如殺人、強奸、傷害、毀物、縱火等侵犯性行為。個性改變具有兩極性:一方面易激惹、兇狠殘忍,自我為中心,極端自私自利,好猜疑,記仇報復而又不計后果,常為區區小事造成駭人聽聞的慘案;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循規蹈矩,過分客氣殷勤,溫存恭順,喜歡奉迎。
(四)怪癖型變態人格,表現為某種病理性的欲望,經常采用一些法理難容的手段來滿足其欲望,極易構成犯罪。比較典型的表現為縱火癖和盜竊癖。縱火癖和盜竊癖并不完全追求行為結果,其目標是從盜竊和縱火的行為過程中獲得樂趣。這是盜竊癖和縱火癖同一般的盜竊者和縱火者的不同之處。
案例:E男,31歲,初中文化程度,在咨詢傾訴過程中,E訴說了自己從小住在郊區姥姥家,沒有父母的關愛,很孤獨,就把姥姥家的姨當作自己的媽媽,直到10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不知為什么,對父母就是親不起來,還是感到很孤獨,性格內向。初中畢業后也沒有固定職業,19歲開始愛看足球賽,成了一個鐵桿球迷,隊到外地比賽我也趕去看,只有在足球場手舞足蹈大喊大叫,才能找到自我。輸了球就郁悶。也是從19歲開始,不知為什么,見了什么東西都想偷,不管是有用沒用、價值多少,偷到手里就快活,沒用的隨手再扔掉。過后又非常悔恨自己,但就是改不了。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是畸形的心理需要在作怪。從小缺少關愛,孤獨內向,強烈渴望被關注、希望得到獲得性心理需要。被壓抑的心理情緒需要尋找發泄的渠道和替代,屬于沖動控制障礙。倚賴在偷盜過程中的驚險恐懼心理、僥幸心理刺激來滿足獲得性心理需要是形成偷竊的心理因素之一。
殺人狂也屬于怪癖型病態人格,殺人狂以殺人為樂趣,從殺人過程中獲得快感,是最惡劣的變態人格障礙。
殺人狂和一般的殺人犯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一般殺人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動機明確;殺人狂殺人一般沒有直接因果關系。
(五)反社會變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文獻中有不同的提法,如反社會人格、社會病態或心理病態。同樣,ICD-10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描述的是一類持續的行為方式,其特征是總體上與主流的社會規范相悖。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點包括:
1、漠視他人的感受。
2、不負責任,且漠視規章制度。
3、不能夠較長時間地維持同別人的關系,但在與人建立關系方面沒有特別的困難。
4、忍耐力水平低下,容易由于挫折而產生攻擊或暴力行為。
5、缺乏自責或懊悔。
6、不能從經驗、尤其是懲罰中吸取教訓。
7、有指責他人或經常對其反社會行為作合理化解釋的傾向。
某人是否是反社會型人格者,最重要的是病史或成長史。以往是否給權威(如在校期間的老師或警察)造成麻煩;有無藥物和酒精濫用史;是否缺乏長久的人際關系、居無定所,這些都應引起治療師的警惕。還有,反社會人格者表面上可能是事業成功的,他們經營有方但蔑視法律。
(六)性變態人格,性變態是一種特殊的人格變態,表現為性欲的對象和滿足性欲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常常用一些異于常理的方式求得性欲的滿足。性心理變態是指性心理或性行為的異常表現。它并非精神病,而是一種心理疾病,他們往往偏好于某種特殊的性欲念。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這種異常性行為,即性變態分為量的異常和質的異常。量的異常包括性功能亢進,如男子色情狂、女子色情狂等。質的異常包括手段異常,如露陰癖、窺陰癖、異裝癖等。性施虐狂、性受虐狂、雞奸等以及性對象異常,如戀童癖、獸奸等。性變態會給夫妻生活帶來嚴重后果,造成精神創傷和心理上的痛苦。性施虐狂往往只顧自己發泄而不管對方,為所欲為,使受虐者常處于一種抑郁、恐懼、惶惑、痛苦的境地。
對于性心理變態的人,要針對不同原因,積極施以標本兼用的方法予以矯治。受到性變態傷害的人,特別是婦女應該學會運用心理的、醫學的、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同時,應以預防為重。心理療法主要是進行解釋和疏導,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缺陷所在,知道性變態對本人、配偶、家庭和社會所造成的危害。當然,治療的關鍵是患者要有迫切接受治療的愿望,并且誠實、愿意緊密地合作才能取得效果。所以,防范性變態,當防重于治。
變態人格和精神病在心理學上通稱為變態心理或心理變態。變態心理是一個相對概念。心理學把普通正常人在同樣社會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健康的心理反應模式稱為常態心理。變態心理是指離開正常人健康的心理反應模式,表現出來的異常的心理和行為。
變態人格和精神病雖然都是廣義的心理變態,但是,二者之間又有本質的區別。
1、從一般表現看,精神病是整體性精神疾病,變態人格則是單一性的心理變態。
精神病表現為心理和行為的整體混亂,常伴有幻覺和妄想,無規律性自主意志,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無自理能力,具有神經生理性病變,對藥物治療較敏感,是真正意義的病態。變態人格只是個體某一方面的人格變異,無幻覺和妄想,不具有神經生理性病變,對藥物治療不敏感,其基本心理過程和其他方面的人格都是正常的,生活能自理,不是真正意義的病態。
2、精神病患者有嚴重的認知障礙,不能正確地分析評價和判斷自己的行為后果與法律責任,行為無主觀能動性。法律規定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對其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病態人格者無認知障礙,能正確分析評價和判斷自己的行為后果和法律責任,也能理解社會對自己行為后果的評價標準,因此,病態人格者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對其行為要負全部責任。
相關文章
-
盤點形成拖延的四大因素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都會有一些拖延癥這樣的癥狀的那么拖延癥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的為何也是比較多的也是會嚴重的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的
-
輕度焦慮癥的自我調節方法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們都會有一些焦慮癥的癥狀,焦慮癥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危害也是比較多的,特別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焦
-
兩個方法教你如何打開心中的死結!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們,看待事物不同,都會有一個要強的心理的,而且總是不能夠打開自己的心扉,解決這樣的辦法,那么你知道
-
理想為何變不成現實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我們要想追尋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理想,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有可能也是滿路的荊棘,滿路的
-
運動有效解決五大心理障礙平時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運動,經常做運動能夠保證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對于我們的生命而言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