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的產生原因及分析
人格障礙,就是心理疾病,就是心理上缺少對自己的約束和管制能力,不能夠規劃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最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行為方式異于常人,就是行為異常,不隨俗流。
人格障礙,是心理功能的缺損,主體缺少對沖動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現出情感和行為的不自覺和失控制狀態,臨床表現為情感和意志行為的異常。所以,人格障礙者較少有“自我意識到的心理沖突”(說得有些絕對,因為是跟神經癥病人相比),卻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沖突。
人格障礙的診斷,要求年齡在18歲以上。
人格及其障礙的形成
人格障礙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發展階段,特別是在出生后的6個月至18個月甚至36個月之間,或者說是在出生后半歲至1歲半或至三歲之間,即馬勒說的“分離-社會化階段”。在這期間,母嬰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嬰兒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顧一下“共生期”的特點。
嬰兒出生后的1-6個月,為“共生期”。此時母親與嬰兒在身體接觸上和心理上是融為一體的,母親給嬰兒的良好照顧,可使嬰兒體驗到幸福感和無所不能感。
再看“分離-個體化”階段
6個月開始,隨著嬰兒心理功能的發展,他逐漸意識到自己與母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嬰兒原來的“無所不能感”受到打擊,出現了自身“弱小感、無能感”,即他能夠體會到,離開媽媽,自己就難以存活。這時在嬰兒內心就出現了對分離的恐懼感,即“分離焦慮”,同時伴隨著“分離-社會化”的心理發展進程。
在這個進程中,如果孩子能夠繼續得到母親的良好照顧,他會繼續內化母親的良好形象,在內心形成“好媽媽”的客體表象。在現實媽媽暫時離開的時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媽媽”表象來支撐自己的“弱小感”、“無能感”,沖淡由分離導致的恐懼感。所以,好媽媽是孩子內心的安全島。孩子如同飛機,好媽媽如同航空母艦,飛機從航母上起飛,無論飛多遠,只要飛行員內心知道有航空母艦的存在,內心就會感到踏實。
好媽媽的特點:
1、積極關注而不是忽視孩子。主動注視孩子,對孩子作出各種表情動作來呵護孩子。
2、接納孩子的一切,并對孩子的所有變化和行為保持敏感,作出即刻反應。當孩子笑了的時候,媽媽也馬上笑起來。當孩子哭了的時候,媽媽也皺起眉頭,以關切的目光看著孩子,心里想著“剛給你喂過奶了,你怎么還哭?哦,一定是尿了,難受了”然后就去檢查尿布或換尿布。
3、好媽媽前后一致、始終如一地愛她的孩子,而不是忽冷忽熱地變化無常。好媽媽的前后一致性,讓嬰兒獲得確定感,安全感。進而讓孩子產生自信、自尊和對他人的基本信任。
4、對孩子具有共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如果孩子要擰著身子從媽媽的懷抱里下來去玩“玩具”或去找小朋友玩耍,媽媽會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放開孩子去玩耍,而不是抱住不放,剝奪孩子自主決定、獨立成長的機會。
(閑話:心理治療中,好的治療師應該具備以上“好媽媽”的基本特征。)
當然了,好媽媽并不是寸步不離的,好媽媽偶爾也會短時間地離開孩子。好媽媽有時候也偶爾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是忽視孩子。這時候,孩子就會在內心產生痛苦體驗,這些痛苦體驗也是由媽媽造成的,所以,孩子就會簡單地認為,除了有一個“好媽媽”可以讓自己出現幸福感之外,一定還存在一個“壞媽媽”讓自己產生痛苦感。與“好媽媽”相對應的是“好孩子”,與 “壞媽媽”相對應的是“壞孩子”。
在“分離-社會化”進程中,孩子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一、消極應對(本能的反應、無奈之舉),導致心理功能缺損,出現病態人格。特別是在母愛中斷的情況下,孩子就會在內心虛幻地構筑一個“絕對理想化”的“好媽媽”和“好孩子”,同時也絕對化地在內心虛構出極端的“壞媽媽”和“壞孩子”的形象,這突出表現為“割裂”的心理狀態。加之在依戀、控制、自信、自尊、對他人的基本信任、自我行為控制方面的不同表現,構成了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
具體分析描述如下。
1、繼續保持“弱小感”,加強對母親的依戀。如果母嬰關系“停滯”在這里,直到成年后仍然是不敢離開母親,要繼續停留在母親懷抱中,享用母親帶給他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表現為“依賴型人格”。這時,主體雖然有弱小感,但缺少對“弱小感”的反抗,缺少反抗和獨立的內在要求和自信心,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快樂和價值感。
2、如果在“分離焦慮”的同時,由于怕失去依戀的對象,于是對依戀的對象(一般是母親)進行過度控制,并憎恨母親,同時(特別是在經常被母親駁回的時候),就對自己進行過度控制。這種由于內心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過度控制,就最終表現為“強迫型人格”。其內心的主要情感是“恐懼感”或“不安全感”及對此感受的反抗。
3、如果“好媽媽”與“壞媽媽”不能被后續的母愛所整合,在嬰兒的內心繼續保持隔裂(splitting),并保持到成年,就會發展成“邊緣型人格”。此時,不僅“好媽媽”與“壞媽媽”是割裂著的,孩子內心的自體(self)“好孩子”、“壞孩子”也是割裂著的。他自己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割裂。邊緣型人格,防御機制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割裂,其內心最突出的情感是“弱小感”和對“弱小感”的反抗。
4、如果“壞媽媽”占了主導地位,孩子就難以建立起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并會確信“他人基本上是壞的”,孩子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就會出現“人際不安全感”,時時處處防著別人,認為自己時刻會遭到別人的暗算,這樣以“人際不安全感”為核心的人格類型就是“偏執型人格”。
5、如果孩子受到媽媽的漠視、甚至是敵意的對待,孩子就會爭取得到他人的關注,甚至認同了別人的敵意,孩子主動以敵意甚至是暴力對待他人,就會表現為“反社會型人格”。
6、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好媽媽的充分呵護,他感到自己是不可愛的,還繼續幻想回到“共生期”的幸福感,繼續渴望得到媽媽的接納、呵護,孩子就對自己是否是一個“好孩子”產生懷疑,嬰兒愿意做一個“可愛的好孩子”,但又對此沒有信心。這時,就表現為“渴望他人給予無窮無盡的贊美”,通過他人的贊美,來不斷證明自己是多么的可愛。這就會表現為“自戀型人格”。
7、如果孩子在共生階段,都沒有體會到“幸福感”和“無所不能感”,孩子的內心就是一個冰涼的內心世界,他沒有愿望依戀他人或與別人交往。所以就會表現出“冷漠、孤獨、怪僻”等特點,這就是“分裂樣人格”。
8、如果幼年沒有得到母親足夠多的關注、接納,嬰兒的各種要求總是被母親否定或拒絕,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懷疑自己是否會受他人歡迎,變得開始討好別人,迂回地得到他人的關注和接納。在社交場合,雖然有愿望表現的更加優秀并被別人關注和接納,但是由于內心太缺乏自信和自尊,在社交中存在太過嚴重的緊張感和焦慮,致使他最終對社交采取了回避行為。這樣的行為在成年人身上持續地存在,就被稱為“焦慮(回避)型人格”。
二、積極應對,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功能
在分離-社會化階段,如果嬰兒能夠繼續得到母親的良好呵護,嬰兒依托他心中的“好媽媽安全島”,可以越來越長時間地離開媽媽,越來越遠距離地離開媽媽,培養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建立起“以自我能力和價值感”為重心的積極樂觀的自我意識,對未知世界感興趣,并離開媽媽主動去探索,充分享受由于自我獨立和努力所帶來的幸福與快樂。
在好媽媽的繼續呵護下,嬰兒內心的對“好媽媽”、“好孩子”的幻想就會逐漸向現實層面靠攏,比較接近現實,對媽媽和自己都沒有過度不切實際的要求。同時,他會逐漸認識到,“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媽媽和我是兩個不同的人,我要尊重和接受這個不怎么完美的、現實的媽媽,同時,也可以把“好的自我”與“壞的自我”整合在一起,最終接受這個不盡完滿的自我。這樣就完成了嬰兒與母親的分離,同時也完成了“好媽媽”與“壞媽媽”、“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整合,表現出“自我尊重”的、同時能夠做到“同等程度地尊重他人”的、“現實而積極”的人格特征。
對待生活中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希望大家不要用探究和嘲笑的眼光去看待和對待他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跟大家友好相處,幫助他們戰勝疾病,走出心理上的不健全。
-
盤點形成拖延的四大因素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都會有一些拖延癥這樣的癥狀的那么拖延癥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的為何也是比較多的也是會嚴重的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的
-
輕度焦慮癥的自我調節方法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們都會有一些焦慮癥的癥狀,焦慮癥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危害也是比較多的,特別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焦
-
兩個方法教你如何打開心中的死結!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們,看待事物不同,都會有一個要強的心理的,而且總是不能夠打開自己的心扉,解決這樣的辦法,那么你知道
-
理想為何變不成現實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我們要想追尋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理想,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有可能也是滿路的荊棘,滿路的
-
運動有效解決五大心理障礙平時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運動,經常做運動能夠保證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對于我們的生命而言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