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似曾相識”是一種心理能力
似曾相識感讓人覺得自己能夠預知未來,但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此早有科學的解釋。我們有時會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惑:“我以前讀過這本書嗎?”“這集電視劇我是不是已經看過了?”“這個地方很眼熟,是不是以前來過?”這便是似曾相識感,又稱“既視感”,指明明是第一次經歷的事情,卻感覺在某時某地曾經見過或者經歷過。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科學的解釋,但仍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可以預知未來、想起前世的“心靈能力”。
實際上,似曾相識的體驗可能是人們想起了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時可以是幾秒鐘、幾分鐘之前的事,有時則是很多年前、小時候的事,當時沒有太注意,缺乏精細的記憶編碼,對聽別人講的故事、自己看到的圖畫等形成了碎片化的記憶,現在人們被某些情景勾起來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副教授安妮·克黎利博士稱,上述理論已得到研究的支持。
在神經科學上,似曾相識感有不同的解釋,認為可能是大腦神經化學活動的結果,與過去的記憶無關,只不過是人們把新的經歷與過去某個記憶聯系起來罷了。研究發現,似曾相識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很常見,常常在顳葉癲癇發作之前發生。1955年,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懷爾德·潘菲爾德用電刺激一些實驗者的大腦顳葉,發現約有8%的人出現了“記憶”,可能是人類第一次人為誘導出似曾相識感。
似曾相識感并不奇怪,例如一個讀了上千本書的人,看到一本新書就可能有某種熟悉感。但是,也有人對此感到奇怪,甚至堅信這是一種預知未來的能力:“當我感到似曾相識的時候,我還能準確知道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
克黎利引述《新科學家》雜志的文章稱,記憶的作用不一定是為了記住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向未來,有時會運用想象和創造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接下來怎么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什么反應。人們以為自己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其實也許是過去的碎片化記憶而已。如果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來自一段想不起來的記憶,那么人們就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來自于這段記憶,自己具備了“心靈能力”。
-
常曬朋友圈動態的3種心理現在的科技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有手機或者電腦,而且很多人在旅游的時候,或者在吃東西的時候都會曬出自己的幸福
-
微信群 讓你又愛又恨社交是人的重要屬性,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六度分割理論,通過六個人你可以知道任何的信息,沒有社交機制,你就好像被關進了一個牢
-
內疚需要專業的引導有一天你可能因為傷害了別人而感覺到悶悶不樂,或者因為沒有充分的幫助別人而感覺到無比的內疚,內疚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這種傷
-
沒有什么煩心事是一句真誠的“謝謝”解決不了的一句簡單的“謝謝“究竟會有多大的魔力?生活中,原本是小事的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對不起”,“謝謝你”來解決。人要懂得
-
拒絕別人,就是一種愛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拒絕。有時候,適當合理的拒絕,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要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內疚心理,不要總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