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變成泡沫,心靈遭受考驗
什么樣的才算是泡沫呢?一提到泡沫,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來得快也去得快。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人際關系似乎也變成了泡沫呢,你朋友很多,卻大多只是在你生命中擦身了一下而已。
說人際關系變成泡沫其實是有調查證明的。《生命時報》聯合新浪網“健康頻道”做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人表示自己交不到知心朋友。“手機里存了幾百個電話,QQ能和十幾個人同時對話,看著熱鬧極了。可真的傷心了、孤單了,卻不知道找誰。”人們紛紛表示,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可大部分是披著友誼外衣的“空氣朋友”,表面熱絡卻無法交心,當隨風飄散露出本質后,剩下來的只是孤獨。
為什么如此重視人情往來的我們中華民族,今天的人際關系會膨脹成“泡沫”呢?不得不承認,這是現代生活催生的產物。在高效率時代,人際關系往往建立在某種利益互惠的前提之上,比如,通過建立“友誼”為工作上打開局面、為晉升找到捷徑等。在這樣的前提下,人際交往變成了一種目的,而不是心與心的共鳴。其次,在信息發達的現代,人際聯絡變得相當靈活、簡便,換張名片、留個電話、發條微博,也許就能認識新的朋友。可這些“朋友”,很多不過是點頭之交、泛泛之輩,并沒有共同的生活、成長背景,因此很快失去共同語言,淪為“泡沫”,也是正常情況了。最后,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習慣性地保持防備心,雖然內心渴望友誼,卻難以真正敞開心扉、彼此交心。
有種現象是很可怕的,值得警惕的,如果大家都在“打官腔”、“說套話”,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維系這些“人際泡沫”,只會犧牲內心的自我追求和愉悅。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心靈正經受著“人際泡沫”的考驗。
為了避免自己的人際關系變成泡沫,為了讓自己有實實在在的朋友,一方面,在結交朋友時,我們要努力找到彼此欣賞的地方,而不是單純基于某種利益走到一起。另一方面,學著享受孤獨,不要試圖和所有人的都成為知己,如果和所有的人都能分享秘密,那“知己”也就失去意義了。最后,那些平時打個照面、一年聯絡一兩次的“普通朋友”,同樣是一種寶貴的人際資源,值得用心呵護。總之,關心是相互的,對周圍的人付出越多,你的朋友圈就會越牢靠。
人際關系的泡沫是如今這個快餐文化的產物,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是想要交到真朋友卻并不是不可能,我們需要盡量避免人際泡沫,學會以真心待人,這樣,即使不能讓泡沫完全消失,也比能讓他減少。
-
常曬朋友圈動態的3種心理現在的科技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有手機或者電腦,而且很多人在旅游的時候,或者在吃東西的時候都會曬出自己的幸福
-
微信群 讓你又愛又恨社交是人的重要屬性,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六度分割理論,通過六個人你可以知道任何的信息,沒有社交機制,你就好像被關進了一個牢
-
內疚需要專業的引導有一天你可能因為傷害了別人而感覺到悶悶不樂,或者因為沒有充分的幫助別人而感覺到無比的內疚,內疚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這種傷
-
沒有什么煩心事是一句真誠的“謝謝”解決不了的一句簡單的“謝謝“究竟會有多大的魔力?生活中,原本是小事的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對不起”,“謝謝你”來解決。人要懂得
-
拒絕別人,就是一種愛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拒絕。有時候,適當合理的拒絕,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要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內疚心理,不要總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