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朋友之間微妙關系
朋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非常特殊也非常奇特的位置。朋友在關鍵的時候可以幫到我們很多,讓我們擺脫生活的煩惱。我們經常用“心心相印”、“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的關系密切,的確,比起關系疏遠的朋友或關系一般的朋友,那些和我們關系親密的朋友,總了解著我們更多的私人秘密。
心理學家認為,恰當的自我暴露可以密切雙方的關系,同時也有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不過,我們必須認識到“恰當”兩個字,也就是說,自我表露也是講技巧的。
張娜大學畢業,剛走進職場,特別想快一點和同事們熟起來,于是,便不惜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那些同事們,比如,自己在大學里曾經有過刻骨銘心的初戀,曾經為了一個人如何如何地癡狂等。誰料到,這反而使同事們對她更加疏遠,張娜在這新環境里,顯得越發孤獨了。
為什么表露了自己的秘密卻沒有拉近與同事之間的距離呢?
原因是張娜違背了自我表露也需要適度的原則。一般來講,如果自我表露過度,容易給對方帶來壓力。[中華勵志網]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是遵循對等原則的,即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平,衡量著別人給了我們什么,我們又能給別人帶來什么。
而一旦自 我表露過度,就會讓對方產生壓力,覺得自己也只有對你敞開心扉才能維系心理的平衡,但此時信任關系并沒有建立起來,很多人是不愿意將“私下自我”暴露給不信任的人的,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回避。另外,過度的自我表露還容易讓對方覺得你不可信賴,覺得你可以輕易地表露自己的秘密,也就會輕易地出賣對方的秘密,繼而讓信任大打折扣。
那么,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恰當地把握這個“度”呢?
自我表露的程度相當于三個同心圓,由外向內分別為“表面的想法”、“接近內心的想法”、“內心的想法”,因關系深淺的不同,自我表露的程度也應該不同。比如說,和一個人最初相識,一般情況下只需表露表面的想法;當與對方的關系深入發展并建立起一些信任的關系時,表露接近內心的想法;而當與對方關系達到了非常信任的程度,再表露內心的想法。
由此看來,自我表露是把雙刃劍,是促進人際關系還是破壞人際關系,最關鍵的是要看你把握的技巧。
-
常曬朋友圈動態的3種心理現在的科技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有手機或者電腦,而且很多人在旅游的時候,或者在吃東西的時候都會曬出自己的幸福
-
微信群 讓你又愛又恨社交是人的重要屬性,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六度分割理論,通過六個人你可以知道任何的信息,沒有社交機制,你就好像被關進了一個牢
-
內疚需要專業的引導有一天你可能因為傷害了別人而感覺到悶悶不樂,或者因為沒有充分的幫助別人而感覺到無比的內疚,內疚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這種傷
-
沒有什么煩心事是一句真誠的“謝謝”解決不了的一句簡單的“謝謝“究竟會有多大的魔力?生活中,原本是小事的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對不起”,“謝謝你”來解決。人要懂得
-
拒絕別人,就是一種愛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拒絕。有時候,適當合理的拒絕,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要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內疚心理,不要總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