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感心理學 打動他人
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時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尤其是在與他人爭論,想要去說服對方的時候。說服之難不在于見多識廣或表達之難,也不在于有否直抒己見的膽量,而在于看透對方的內心,并在此基礎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的心理十分微妙,即使同樣的一句話也會因對方的情緒變化而得到不同的理解。讀懂對方的內心才能控制其情緒的變化。沉默的人就是一扇關閉的門,如果你在交往中稍有不慎,那么對方就永遠不會向你打開心扉。
怎樣才能使"沉默寡言"的人敞開心懷呢?應該先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引發其產生心理動搖。如果你對他的"入侵"超過了一定程度,一般人都會產生心理動搖。
你還可以使對方感覺到你十分同情他的處境。如果對方因為遭遇挫折而不言不語或顧左右而言他,你不妨表示同情,比如對他說,如果你處在同樣的環境遇到同樣的事情,肯定也會失敗。這樣對方就會擔心他再保持沉默就會被你誤解,從而與你展開交談。
空談道理是沒有用的
現在有人稱當今的年輕一代為"等待指示的一代",雖然能做到尊重上司或前輩,并妥善處理自己份內的工作,但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和積極性。只要做完分派的工作,即使有剩余時間也不會主動去做什么。一到下班時間,立刻走人,即使看到前輩或上司仍在忙碌也無動于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普遍存在。
其實,即使認為是同自己沒有關系的事,只要具備一定契機和理由,人們大多會像對待自己的事一樣作出積極的姿態。年輕一代也不例外。所以說,能否感化別人不在于理論而在于情感、需求、本能等所謂的行為動機。雖然在理論上認定某事與自己無關,但如果受到情感或需求上的強烈誘惑,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
大多數人會以"就是不喜歡"或"沒什么理由,就是不相信"為由來拒絕對方的勸說。這時首先就應當考慮如何喚起其行為動機。雖然人的思維方式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但情感、需求、本能等本質的東西是不容易改變的,即便是年輕人也會接受行為動機的引導。尤其在公司,如果能形成發現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的工作氛圍,情形就會大不一樣。年輕人也有為取得成就而積極進取的需求。
與其空談一些大道理,不妨對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讀懂對方的內心,才能有效的傳達你的想法。
-
常曬朋友圈動態的3種心理現在的科技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有手機或者電腦,而且很多人在旅游的時候,或者在吃東西的時候都會曬出自己的幸福
-
微信群 讓你又愛又恨社交是人的重要屬性,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六度分割理論,通過六個人你可以知道任何的信息,沒有社交機制,你就好像被關進了一個牢
-
內疚需要專業的引導有一天你可能因為傷害了別人而感覺到悶悶不樂,或者因為沒有充分的幫助別人而感覺到無比的內疚,內疚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這種傷
-
沒有什么煩心事是一句真誠的“謝謝”解決不了的一句簡單的“謝謝“究竟會有多大的魔力?生活中,原本是小事的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對不起”,“謝謝你”來解決。人要懂得
-
拒絕別人,就是一種愛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拒絕。有時候,適當合理的拒絕,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要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內疚心理,不要總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