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累著自己,也累了別人
思考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想太多,總愛胡思亂想,杞人憂天那就過猶不及了。不僅自己身心俱疲,身邊的親人朋友也感覺心好累。處處得小心,生怕哪一句話又把你得罪了。
一、老瞎想或預示精神障礙
小王最近工作總是戰戰兢兢、心不在焉的,擔心遭到上級的批評,甚至當同事受到批評時,他也會十分緊張,生怕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引起的。說起緣由,是因為之前的一次小疏忽,導致工作中出現失誤挨了說。打那之后,他總擔心自己受排擠、受孤立。不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失眠、焦慮的困擾也影響了他最近的生活。
68歲的李阿姨最近也總覺得草木皆兵,“不管別人說什么,都覺得在針對我。”三天前,老人跟女兒大吵一架。就因為閨女說了句“趕緊走,別磨蹭”。<span style=""font-size:13px;" line-height:1.6"="">老人和女兒本來很和睦,女兒無心的一句催促,結果招來不快。她的女兒劉女士無奈地說:“這幾年,她經常想多,歪曲別人的話是‘家常便飯’。”
比起小王和李阿姨,小張則更加苦惱,30多歲的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健康,總覺得身邊的東西都很臟,因此強迫洗手,最后發展到無法停下來,不得不住院治療。
胡思亂想本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活動,但童年的經歷和周圍環境會左右人胡思亂想的程度,嚴重時則會導致焦慮、強迫等行為。
首先社會壓力和競爭的增大導致人們危機感增大,進而變得敏感。生怕自己會錯了意,導致工作和生活中的窘境。
其次,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不少人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中轉化,時而要做合格的丈夫或妻子,時而要當稱職的上司,時而要迎接重要的客戶。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人們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揣摩語言背后的用意,就成了不少人的“職業病”。時間長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最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瞎想的人往往從小不被尊重,常被父母批評、否定、打罵,導致內心自卑,以致長大后對別人的舉止特別在意。總愛洗手的小張與父母的關系就不好,經常遭到父母無端責罵。
-
常曬朋友圈動態的3種心理現在的科技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有手機或者電腦,而且很多人在旅游的時候,或者在吃東西的時候都會曬出自己的幸福
-
微信群 讓你又愛又恨社交是人的重要屬性,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六度分割理論,通過六個人你可以知道任何的信息,沒有社交機制,你就好像被關進了一個牢
-
內疚需要專業的引導有一天你可能因為傷害了別人而感覺到悶悶不樂,或者因為沒有充分的幫助別人而感覺到無比的內疚,內疚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這種傷
-
沒有什么煩心事是一句真誠的“謝謝”解決不了的一句簡單的“謝謝“究竟會有多大的魔力?生活中,原本是小事的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對不起”,“謝謝你”來解決。人要懂得
-
拒絕別人,就是一種愛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拒絕。有時候,適當合理的拒絕,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要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內疚心理,不要總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