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戒中心咋成了“精神病院” ?
制治療、電擊醒腦、藥物輔助……如果不是親歷孩子披露、多家媒體深入調查報道,誰也不會想到原本治療精神疾病的種種方式竟會被用到沉迷網絡的孩子身上。近日,山東臨沂網戒中心和“全國網癮治療專家”楊永信的治療網癮模式曝光后,輿論一片嘩然,專家網友的聲討此起彼伏。電擊療法是治療網癮的有效方式,還是摧殘孩子身心的恐怖手段?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范疇以及其治療方式是否合適、合法?網癮少年的人身權利如何保護?這些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
“親歷帖”描述電療法“生不如死”
“電頭的感覺就像用毛線針從太陽穴一邊扎進去,再從另一邊扎出來。”網友騰飛在百度“楊永信吧”里講述被電擊時的痛苦,他用“非人的日子”形容自己在楊永信網戒中心的經歷。
百度的“楊永信吧”是楊永信戒網中心“治愈”出來的孩子們的聚集地。從2008年7月開始,他們在吧里寫下自己治療網癮的親身經歷,包括治療手段、過程細節、心理感受等。這些“親歷帖”無一例外地描述了被電擊的可怕體驗。據“親歷帖”描述,無論是自愿,還是強制治療,電擊這關每個人都得過。在網戒中心,楊永信制定了“吃巧克力”“上廁所鎖門”“未經許可坐楊叔椅子”等86條禁令,孩子們一旦違反就必須接受電擊懲罰。這一切成為孩子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從孩子們在貼吧里披露的內容來看,“電擊療法”是楊永信的法寶,網戒中心的其他一系列制度也都圍繞電擊來進行,比如點評課和寫日記。前者把孩子一切缺點暴露在所有盟友和家長面前進行猛烈抨擊,后者則要寫出自己從小到大所有的過錯。“點評課上帶有不接受情緒,或者自我揭露反省得不夠,都要電擊醒腦。”一個孩子在帖子中寫到。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下,網戒中心一再出現“孩子給家長下跪”的景觀。楊永信對這種“立竿見影”的療效頗為滿意:“我很熟悉那種感受,又痛又麻,但絕對神志清醒,沒有任何遺留問題。3毫安左右的微量電流,我覺得是讓孩子快速注意我、聽我說話的最有效手段。”
為了不被電擊,為了盡早離開網戒中心,孩子們故意夸大自己以前的劣跡,以求得“改變巨大”;學會做表面文章,以“演”乖孩子形象蒙混過關;甚至頻繁互相舉報、相互提防,因為楊永信認為:“不放過最微小的缺點和錯誤,才能更快地治好網癮”。有一個女孩在《自己的故事》一文中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我清楚地知道,我要離開。而只有不犯錯,才有機會盡快地離開這個地方。”
曾有在網戒中心“表現出色”的孩子離開后,在網上發帖陳述自己的痛楚,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表達對楊永信的憎恨,有的甚至揚言要報復。在“楊永信吧”1萬多個主題、8萬多篇帖子中,有一半以上帖子惡搞、咒罵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中心,且言辭激烈。今年4月中旬,楊永信網戒中心網站被黑客攻陷。人們開始質疑:電療治網癮,天使還是惡魔?
“掛羊頭賣狗肉”副作用讓人擔憂
據楊永信介紹,他所采用的行為矯正治療,實際上是借鑒了心理精神科中針對行為紊亂和興奮躁鬧、能讓病人迅速安靜下來的慣常使用的“電刺激治療”方法。與此同時,他還借助精神科中西藥的治療手段,給孩子們用抗抑郁劑和抗焦慮劑。有網友質疑,2008年年底,當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癮治療專家陶然拋出《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時,楊永信還跳出來炮轟,表示網癮不屬于精神病范疇,而是心理問題。現在他卻用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治療方式來治療網癮,實在令人不解。
對此,北京大學教授沈綺云表示,在網癮評判標準不明朗的情況下,給孩子扣上“網癮”的帽子尚且不科學,將其界定為精神疾病并用精神疾病治療方式來治療,更是一種不嚴肅、不負責任的做法。她表示,目前世界公認的網癮評判標準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提出的七大特征。但是,這一標準是基于自我認知的基礎上,不適用于臨床病理,且不太適用于我國國情。而國內出現的各種網癮問卷調查大多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并不科學。
楊永信推出的“網癮測試”印證了沈教授關于國內網癮問卷調查的評價。在這份共20道題目的測試中,網友發現,即使都選擇最低程度,最后出來的結果仍然是44分,結論是“由于因特網的存在,你正越來越頻繁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你應該認真考慮它們對你生活的全部影響”。
對于采用精神病治療方式來治療網癮,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心理學教授應力也很不認同。她認為,精神病學是在各種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錯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網癮與其存在明顯的區別,是心理行為認知出現偏差。網癮“病理”研究尚淺,且沒有經過長時間臨床科學實驗,用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都很不科學。
與此同時,物理治療加藥物治療的方式所產生的副作用也令人擔憂。根據維基百科上所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電擊治療方式常用來治療嚴重憂郁癥、雙極性情感疾患和精神分裂癥,會造成患者電療后短暫意識混淆和回溯性記憶喪失,同時可產生頭痛、惡心、嘔吐和可逆性的記憶減退等并發癥。直接電療在大部分國家被認為是非法的。在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出版的刊物中,特別強調電痙攣療法(電擊)必須有患者同意書才能執行。與此對應的是,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不僅直接對孩子使用電擊,更不會征求孩子同意。
怎么看待“網癮”孩子
沈綺云認為,網癮的形成有一個長期過程,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個體、家庭、學校、網絡都有責任。首先,青少年群體自控能力差,網絡又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而且針對青少年的其他娛樂休閑活動、設施、場所也比較少。其次,家庭教育缺失也是青少年沉迷網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缺乏溝通,感受不到親情,或者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尊重,沒有成就感,只有逃避到虛擬化的網絡世界里發泄郁悶情緒。
“每個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都不一樣,治療網癮應具體分析,從根源上入手,方能解決實際問題,方法多元。”沈綺云表示,父母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更要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電腦和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工具,家長不應該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應該與時俱進,多了解網絡知識,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
應力對沈綺云的觀點表示認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有些病例在治療機構表現很好,但回歸家庭、社會,就容易出現反復。”她認為,治療網癮應該從心、智、行三個方面來進行。心,即心理療法,與青少年成為朋友,進行心理疏導,而不是說教;智,即學業教育,嘗試各種各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吸引青少年的學習興趣;行,即行為規范,在道德規范和行為舉止上引導青少年,教給他們為人處世方式方法,健全人格。
“親歷帖”描述電療法“生不如死”
“電頭的感覺就像用毛線針從太陽穴一邊扎進去,再從另一邊扎出來。”網友騰飛在百度“楊永信吧”里講述被電擊時的痛苦,他用“非人的日子”形容自己在楊永信網戒中心的經歷。
百度的“楊永信吧”是楊永信戒網中心“治愈”出來的孩子們的聚集地。從2008年7月開始,他們在吧里寫下自己治療網癮的親身經歷,包括治療手段、過程細節、心理感受等。這些“親歷帖”無一例外地描述了被電擊的可怕體驗。據“親歷帖”描述,無論是自愿,還是強制治療,電擊這關每個人都得過。在網戒中心,楊永信制定了“吃巧克力”“上廁所鎖門”“未經許可坐楊叔椅子”等86條禁令,孩子們一旦違反就必須接受電擊懲罰。這一切成為孩子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從孩子們在貼吧里披露的內容來看,“電擊療法”是楊永信的法寶,網戒中心的其他一系列制度也都圍繞電擊來進行,比如點評課和寫日記。前者把孩子一切缺點暴露在所有盟友和家長面前進行猛烈抨擊,后者則要寫出自己從小到大所有的過錯。“點評課上帶有不接受情緒,或者自我揭露反省得不夠,都要電擊醒腦。”一個孩子在帖子中寫到。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下,網戒中心一再出現“孩子給家長下跪”的景觀。楊永信對這種“立竿見影”的療效頗為滿意:“我很熟悉那種感受,又痛又麻,但絕對神志清醒,沒有任何遺留問題。3毫安左右的微量電流,我覺得是讓孩子快速注意我、聽我說話的最有效手段。”
為了不被電擊,為了盡早離開網戒中心,孩子們故意夸大自己以前的劣跡,以求得“改變巨大”;學會做表面文章,以“演”乖孩子形象蒙混過關;甚至頻繁互相舉報、相互提防,因為楊永信認為:“不放過最微小的缺點和錯誤,才能更快地治好網癮”。有一個女孩在《自己的故事》一文中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我清楚地知道,我要離開。而只有不犯錯,才有機會盡快地離開這個地方。”
曾有在網戒中心“表現出色”的孩子離開后,在網上發帖陳述自己的痛楚,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表達對楊永信的憎恨,有的甚至揚言要報復。在“楊永信吧”1萬多個主題、8萬多篇帖子中,有一半以上帖子惡搞、咒罵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中心,且言辭激烈。今年4月中旬,楊永信網戒中心網站被黑客攻陷。人們開始質疑:電療治網癮,天使還是惡魔?
“掛羊頭賣狗肉”副作用讓人擔憂
據楊永信介紹,他所采用的行為矯正治療,實際上是借鑒了心理精神科中針對行為紊亂和興奮躁鬧、能讓病人迅速安靜下來的慣常使用的“電刺激治療”方法。與此同時,他還借助精神科中西藥的治療手段,給孩子們用抗抑郁劑和抗焦慮劑。有網友質疑,2008年年底,當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癮治療專家陶然拋出《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時,楊永信還跳出來炮轟,表示網癮不屬于精神病范疇,而是心理問題。現在他卻用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治療方式來治療網癮,實在令人不解。
對此,北京大學教授沈綺云表示,在網癮評判標準不明朗的情況下,給孩子扣上“網癮”的帽子尚且不科學,將其界定為精神疾病并用精神疾病治療方式來治療,更是一種不嚴肅、不負責任的做法。她表示,目前世界公認的網癮評判標準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提出的七大特征。但是,這一標準是基于自我認知的基礎上,不適用于臨床病理,且不太適用于我國國情。而國內出現的各種網癮問卷調查大多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并不科學。
楊永信推出的“網癮測試”印證了沈教授關于國內網癮問卷調查的評價。在這份共20道題目的測試中,網友發現,即使都選擇最低程度,最后出來的結果仍然是44分,結論是“由于因特網的存在,你正越來越頻繁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你應該認真考慮它們對你生活的全部影響”。
對于采用精神病治療方式來治療網癮,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心理學教授應力也很不認同。她認為,精神病學是在各種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錯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網癮與其存在明顯的區別,是心理行為認知出現偏差。網癮“病理”研究尚淺,且沒有經過長時間臨床科學實驗,用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都很不科學。
與此同時,物理治療加藥物治療的方式所產生的副作用也令人擔憂。根據維基百科上所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電擊治療方式常用來治療嚴重憂郁癥、雙極性情感疾患和精神分裂癥,會造成患者電療后短暫意識混淆和回溯性記憶喪失,同時可產生頭痛、惡心、嘔吐和可逆性的記憶減退等并發癥。直接電療在大部分國家被認為是非法的。在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出版的刊物中,特別強調電痙攣療法(電擊)必須有患者同意書才能執行。與此對應的是,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不僅直接對孩子使用電擊,更不會征求孩子同意。
怎么看待“網癮”孩子
沈綺云認為,網癮的形成有一個長期過程,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個體、家庭、學校、網絡都有責任。首先,青少年群體自控能力差,網絡又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而且針對青少年的其他娛樂休閑活動、設施、場所也比較少。其次,家庭教育缺失也是青少年沉迷網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缺乏溝通,感受不到親情,或者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尊重,沒有成就感,只有逃避到虛擬化的網絡世界里發泄郁悶情緒。
“每個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都不一樣,治療網癮應具體分析,從根源上入手,方能解決實際問題,方法多元。”沈綺云表示,父母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更要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電腦和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工具,家長不應該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應該與時俱進,多了解網絡知識,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
應力對沈綺云的觀點表示認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有些病例在治療機構表現很好,但回歸家庭、社會,就容易出現反復。”她認為,治療網癮應該從心、智、行三個方面來進行。心,即心理療法,與青少年成為朋友,進行心理疏導,而不是說教;智,即學業教育,嘗試各種各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吸引青少年的學習興趣;行,即行為規范,在道德規范和行為舉止上引導青少年,教給他們為人處世方式方法,健全人格。
相關文章
-
孩子有網癮該怎么解決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家庭里面都可以練舞,會有手機和電腦的,而且電腦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可
-
心理壓力大 不妨多吃這3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因為現在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尤其是對于一些女性來說
-
電子游戲對孩子成長的利弊該讓孩子接觸電腦嗎,這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卻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家長擔心孩子玩游戲耽誤了學習,但是不給孩子
-
如何緩解變態購物心理呢購物逛街是眾多女性特別喜愛的,本來是一種普通的事情,但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一種有瘋狂購物的表現,特別是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就會
-
5個方法幫孩子擺脫網癮網絡的普及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少成年人甚至是孩子卻陷入了網癮的怪圈中,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