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專家學者研討青少年網癮治療對策 戒網癮還需網外力量
日前,天津市社聯、天津市社會心理學會等單位開展了“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來自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的心理專家、學者,以及醫療工作者和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共同探討青少年網癮的對策。
○上網多是在玩游戲
從數量來看,我國青少年上網的人數比例低于美國。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2009年調查,全國1.75億青少年網民中,小學生約占40%,初中生接近60%。這一數字比美國少很多,美國小學生有60%的網民。但是,我國青少年網民中玩游戲的比例卻遠高于美國。一份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中指出,我國18 歲以下的網民中,有73.7% 的青少年網民玩過網絡游戲,其他互聯網發達國家如美國等,網絡游戲的普及率只有35%,遠沒有中國這么高的網絡游戲使用率。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很多孩子平時的娛樂活動比較少,而網絡游戲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小學生游戲時間是平均每周3.3 個小時,每周游戲時間超過10 個小時的占中小學生網絡游戲用戶的5.5%。
○初中生為網癮重災區
近年來,青少年網絡成癮成為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根據調查,13~17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17.10%)最高,可見,“處于13~18歲年齡段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初中生有成癮傾向的比例為11.1%,有網癮的比例為3.8%。
為什么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就特別容易向網絡靠攏?原天津市教科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孟育群教授認為,網癮找上初中生并非偶然現象,父愛的缺失、同伴的缺失、游戲活動的缺失,正是這三大因素將孩子推向了網絡游戲。“你去網吧看看,90%的學生都是上網玩網絡游戲”。她分析指出,因為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嚴父教子,因此家庭中父子關系比較疏遠,父親和孩子溝通不順,導致孩子父愛缺乏;又因為很多孩子的同伴交往受到家長的限制,而且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特別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不容易交到朋友,導致同伴的缺失。加上很多孩子從小被困在學業之中,缺乏游戲,因此,網絡游戲成為他們尋找游戲的天地。
孟教授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網癮少年最容易存在于四種親子關系的家庭中:一是奢望型,二是溺愛型,三是嚴厲型,四是離異家庭的不良親子關系。因此,很多孩子在初中后染上網癮,正是“12歲以前埋下的定時炸彈”。正是由于家庭中親子溝通不良,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失去了控制,后期難以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管理。
○高期望把孩子推向網癮
心理學教授、心帆心理輔導中心主任賈曉波認為,我們必須看到,網癮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我國教育發展中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存在的嚴重心理問題。“造成網癮的最核心因素是,在現實生活中部分青少年自我接納和肯定的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滿足。如成就感,勝任感,價值感(包括被接納、被尊重、被欣賞等),自我效能感等。而自我肯定的需要滿足程度直接同他們的學業成就水平及人際關系狀況有關。在這兩個方面,當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存在十分明顯的問題。
他認為,學校的問題主要是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評價體系單一,以及由此導致的師生關系不良。我們的中小學對學生最基本的評價標準就是考試成績。由于過于簡單和絕對化的分數取向,導致學校和家庭雙重的期望值偏高,最終影響到許多學生的自我期望值也偏高。于是一些不能保持尖子水平的學生通常就會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一旦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一系列的消極反應就會接踵而至:悲觀、失望、自我否定、自我放棄……此時如果接觸到網絡游戲,很容易從中找到自我肯定的新途徑,許多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需要,都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得到滿足。這種替代、補償的心理機制,就是網癮形成的主要內因。
◎觀點和聲音
機器把青少年異化了
——孫少強(天津體院心理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很大。網癮把人變成了機器人,導致青少年人格變態,人性變異,這才是對青少年最大的摧殘。現在的研究發現,網癮者都有中度或者重度的抑郁癥,因此,網癮可能對人的精神造成損傷。這種精神性的抑郁比神經性的抑郁,對人的損害更加嚴重。此外,青少年還應該提防網絡“信息污染綜合征”。
○上網多是在玩游戲
從數量來看,我國青少年上網的人數比例低于美國。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2009年調查,全國1.75億青少年網民中,小學生約占40%,初中生接近60%。這一數字比美國少很多,美國小學生有60%的網民。但是,我國青少年網民中玩游戲的比例卻遠高于美國。一份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中指出,我國18 歲以下的網民中,有73.7% 的青少年網民玩過網絡游戲,其他互聯網發達國家如美國等,網絡游戲的普及率只有35%,遠沒有中國這么高的網絡游戲使用率。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很多孩子平時的娛樂活動比較少,而網絡游戲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小學生游戲時間是平均每周3.3 個小時,每周游戲時間超過10 個小時的占中小學生網絡游戲用戶的5.5%。
○初中生為網癮重災區
近年來,青少年網絡成癮成為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根據調查,13~17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17.10%)最高,可見,“處于13~18歲年齡段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初中生有成癮傾向的比例為11.1%,有網癮的比例為3.8%。
為什么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就特別容易向網絡靠攏?原天津市教科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孟育群教授認為,網癮找上初中生并非偶然現象,父愛的缺失、同伴的缺失、游戲活動的缺失,正是這三大因素將孩子推向了網絡游戲。“你去網吧看看,90%的學生都是上網玩網絡游戲”。她分析指出,因為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嚴父教子,因此家庭中父子關系比較疏遠,父親和孩子溝通不順,導致孩子父愛缺乏;又因為很多孩子的同伴交往受到家長的限制,而且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特別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不容易交到朋友,導致同伴的缺失。加上很多孩子從小被困在學業之中,缺乏游戲,因此,網絡游戲成為他們尋找游戲的天地。
孟教授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網癮少年最容易存在于四種親子關系的家庭中:一是奢望型,二是溺愛型,三是嚴厲型,四是離異家庭的不良親子關系。因此,很多孩子在初中后染上網癮,正是“12歲以前埋下的定時炸彈”。正是由于家庭中親子溝通不良,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失去了控制,后期難以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管理。
○高期望把孩子推向網癮
心理學教授、心帆心理輔導中心主任賈曉波認為,我們必須看到,網癮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我國教育發展中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存在的嚴重心理問題。“造成網癮的最核心因素是,在現實生活中部分青少年自我接納和肯定的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滿足。如成就感,勝任感,價值感(包括被接納、被尊重、被欣賞等),自我效能感等。而自我肯定的需要滿足程度直接同他們的學業成就水平及人際關系狀況有關。在這兩個方面,當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存在十分明顯的問題。
他認為,學校的問題主要是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評價體系單一,以及由此導致的師生關系不良。我們的中小學對學生最基本的評價標準就是考試成績。由于過于簡單和絕對化的分數取向,導致學校和家庭雙重的期望值偏高,最終影響到許多學生的自我期望值也偏高。于是一些不能保持尖子水平的學生通常就會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一旦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一系列的消極反應就會接踵而至:悲觀、失望、自我否定、自我放棄……此時如果接觸到網絡游戲,很容易從中找到自我肯定的新途徑,許多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需要,都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得到滿足。這種替代、補償的心理機制,就是網癮形成的主要內因。
◎觀點和聲音
機器把青少年異化了
——孫少強(天津體院心理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很大。網癮把人變成了機器人,導致青少年人格變態,人性變異,這才是對青少年最大的摧殘。現在的研究發現,網癮者都有中度或者重度的抑郁癥,因此,網癮可能對人的精神造成損傷。這種精神性的抑郁比神經性的抑郁,對人的損害更加嚴重。此外,青少年還應該提防網絡“信息污染綜合征”。
相關文章
-
孩子有網癮該怎么解決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家庭里面都可以練舞,會有手機和電腦的,而且電腦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可
-
心理壓力大 不妨多吃這3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因為現在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尤其是對于一些女性來說
-
電子游戲對孩子成長的利弊該讓孩子接觸電腦嗎,這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卻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家長擔心孩子玩游戲耽誤了學習,但是不給孩子
-
如何緩解變態購物心理呢購物逛街是眾多女性特別喜愛的,本來是一種普通的事情,但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一種有瘋狂購物的表現,特別是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就會
-
5個方法幫孩子擺脫網癮網絡的普及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少成年人甚至是孩子卻陷入了網癮的怪圈中,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