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心理:微博為何不能關注自己?
一位隨機選取的微博用戶,他擁有999個粉絲,和已達上限的2000個關注。他每日跟隨關注人的萬千發帖,過著一種應接不暇的“生活方式外包式生活”。跟隨養生ID吃三餐和確定睡覺的時間;跟隨閱讀ID,隨時放下左手的書,右手點擊亞馬遜;跟隨電影ID,告訴自己“哦,我一生還有一百部該看的電影”;跟隨星座ID,同水逆的男友分手;跟隨財經ID,把攢來出國的錢,去讀個國產商業院;跟隨忽左忽右公知ID,動輒顛覆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更多時間,每隔10分鐘點擊一次刷新,實時觀摩閨密、同事、領導、情敵、男友、男友的前女友們均在做什么;每晚臨睡前,跟至少10個仁波切說晚安,聽他們默念:修身養性,專注自我。卻無人發問:微博設置為何不能關注自己?
你是否有勇氣拉黑自己,再以指向內心的食指,重新關注一次自己?
這個問題愚蠢嗎?
也許,翻一翻馬克·鮑爾萊恩那本《最愚蠢的一代》,你會縱容這種發問,并不安于他直指一代人的危險窘境。雖然,這位美國埃默里大學的教授,在以近9000萬美國大學生的尷尬生態為案例,但對于病灶相似度極高的我們,書頁仿佛變成一面面鏡子。
他在書中提到: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過,圖書館、博物館、大學、歷史頻道、維基百科、《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一切都在你的鼠標下,但我們沒有看到年輕人,至少是美國年輕人,包括高中生和青年,在歷史知識、公民意識、閱讀成績、國際競爭力方面的提高。為什么?
他給出的答案,讓大多數并不閉塞的中國青年面頰發熱。“他們把時間幾乎都花在了社交網站和手機短信上。而沒有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更多的空間,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倘若他見識到中國所涌現的越來越多的“全屏包圍的人”,或許不會僅僅把書著副標定為——“數字時代如何使美國青年變得愚蠢并威脅我們的未來,或不要相信任何三十歲以下的人”。電影《社交網絡》帶著激動人心的紀實故事入圍奧斯卡時,馬克·鮑爾萊恩教授已經義正詞嚴地說出,“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顯然,這個邏輯的反向更為成立,并證明了此前那個問題并不愚蠢。
而在鮑爾萊恩教授這里,“愚蠢”二字也沒有那么刻薄。它不是瞄準這一代人的智力開槍,而是嘆息,他們生于一個資源最豐厚的時代,卻喪失甚至放棄了有望成為最有見識的一代人的機會。
相關文章
-
孩子有網癮該怎么解決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家庭里面都可以練舞,會有手機和電腦的,而且電腦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可
-
心理壓力大 不妨多吃這3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因為現在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尤其是對于一些女性來說
-
電子游戲對孩子成長的利弊該讓孩子接觸電腦嗎,這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卻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家長擔心孩子玩游戲耽誤了學習,但是不給孩子
-
如何緩解變態購物心理呢購物逛街是眾多女性特別喜愛的,本來是一種普通的事情,但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一種有瘋狂購物的表現,特別是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就會
-
5個方法幫孩子擺脫網癮網絡的普及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少成年人甚至是孩子卻陷入了網癮的怪圈中,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