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行騙 完全是利用同情心理
現在很多人利用人們的同情心理來詐騙他人的金錢,這種行為完全是抓住了他人的同情心理。可是沒辦法,由于我國的法律還不太完整,特別是對于那些喜歡在網上行騙的人,真是沒辦法。
◆“孟喬森綜合征”的患者為騙取賠償、逃避司法檢控、獲得收留等具體目的裝病
◆“代理孟喬森綜合征”的患者多偽裝成“愛子媽媽”,暗中使壞令孩子病情惡化
每當網上出現普通人勇斗病魔的故事,就有大量網友深受感動和激勵。特別是同病相憐的患者,感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同時“在絕望中看到希望”。然而網絡 信息真真假假,被“勵志”的雞血和“煽情”的狗血淋了一頭之后,有多少人能夠保持理性的懷疑?近期,網上先后爆出多個“抗癌明星”、“愛子媽媽”造假的事 件,幕后真相令人發指:造假者竟然可能是“孟喬森綜合征”患者,為了獲得網絡關注、推銷偽科學療法等目的故意裝病,甚至不惜殘害自己的親生骨肉。
案例1:網絡“抗癌明星”
承認自己根本沒病
2009年,澳大利亞女子貝爾·吉布森在網絡論壇上聲稱自己做過多次心臟手術,幾乎死在手術臺上。在個人博客上,她又聲稱自己得了晚期腦癌,說一位德國 磁療治療師診斷出她的血液、脾臟、子宮和肝臟中都有癌細胞。經歷了放療、化療之后,她說受不了這些常規治療,就開始熱衷于天然食品及避免面筋、奶制品等的 食療,配合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稱一年后成功控制癌癥。她的“抗癌經歷”鼓舞了無數網友,特別是絕癥患者。在網絡躥紅之后,這位“抗癌明星”順勢推出手 機應用軟件,出書推廣其“抗癌療法”,獲利豐厚。
然而,吉布森的故事受到媒體質疑,但她拒絕出示自己得癌癥的病歷等醫學證據。近日,她 接受英國《女性周刊》雜志采訪時,一邊哭一邊含糊其辭地承認“一切都是謊言”,自己根本沒有患癌。她表示,自己說謊這么多年,要面對真相是件非常可怕的 事。她并沒透露撒謊的原因,只是說自己曾有一段“不堪的童年”。
故意裝病≠精神心理問題“軀體化”
裝病,是指人為地 制造或者夸大自己的身心癥狀。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病學家尼爾·伯頓博士稱,這樣做的目的是從“患者”的角色中獲得某種權益,例如吸引別人的關注和同情,逃避 指責和社會義務等。有的人裝病的目的非常具體,如騙取賠償,逃避司法檢控,甚至只是為了得到收容機構接納。如果裝病的人的“癥狀”以身體問題為主,有時被 稱為“孟喬森綜合征”,這源于18世紀普魯士的“吹牛大王”孟喬森男爵,他聲稱自己有各種“神奇歷險”。
然而,裝病與精神病學上的“軀 體化癥狀”是兩回事。伯頓指出,精神心理壓力有時會“軀體化”,變成身體上五花八門的癥狀:有的患者的特定肌肉群喪失運動功能,造成半身不遂或者一條腿無 法動彈;有的患者出現感覺麻痹,例如失去了視覺或嗅覺;有的患者出現特殊的肢體運動,例如不停地抽動,但檢查大腦沒有發現癲癇或者腫瘤。他們常常否認自己 受過任何心理創傷,甚至沒有注意到自己身體上的功能障礙,令人難辨真假。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精神心理因素能夠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導致身體癥狀。例 如,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伊麗莎白·莫斯托夫斯基博士研究發現,在親人去世后的24小時內,人們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1倍。
在文化較為傳統的社會中,人們在抑郁時不會抱怨心理的問題,卻會表現出疲勞、頭痛、胸悶等軀體癥狀。伯頓認為,這也不算裝病。
-
孩子有網癮該怎么解決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家庭里面都可以練舞,會有手機和電腦的,而且電腦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可
-
心理壓力大 不妨多吃這3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因為現在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尤其是對于一些女性來說
-
電子游戲對孩子成長的利弊該讓孩子接觸電腦嗎,這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卻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家長擔心孩子玩游戲耽誤了學習,但是不給孩子
-
如何緩解變態購物心理呢購物逛街是眾多女性特別喜愛的,本來是一種普通的事情,但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一種有瘋狂購物的表現,特別是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就會
-
5個方法幫孩子擺脫網癮網絡的普及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少成年人甚至是孩子卻陷入了網癮的怪圈中,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