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道歉心理學你應了解
在現實生活中,道歉不應該成為一種稀缺的品行。大凡一個人的言論或行為對他人造成負影響,都有道歉的必要。
諸如走路不慎碰撞了行人,一句話無意傷害了同事,說聲“對不起”,誤解消除,不結芥蒂;不明事實真相錯誤指責了朋友,心情煩躁時向家人發了無名火,過后賠個不是,一泯怨氣,重歸于好;為學不嚴,演講或撰文出現了“硬傷”,誤導了聽眾或讀者,不作強詞奪理,相反不恥下問且及時糾錯,坦誠致歉,同樣能受到公眾的諒解和尊重;你曾以過激的方式錯待了他人,只要你向受害者真誠鞠個躬,人家也可能會不計前嫌。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蓋瑞*查普曼所說:“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關系里,有一種東西是你必須付出的,而且需要勇氣和真誠才能實現,它就是道歉。”在講究政治倫理和政治美學的國度里,道歉是彌消矛盾、增進和諧的“黏合劑”,是改善人際、丈量文明的“標尺桿”。
研究“道歉心理學”頗有成就的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森瑟*菲朗茲博士認為,最佳的道歉時機是意識到失誤后的48小時內,錯過后,最好不要“舊事重提”。此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也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檢視現實社會則明顯存有局限性。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遭受重創,經濟持續下滑,英鎊大幅貶值。數位英國頂尖經濟學家聯名就自己沒有預測金融危機的“時間、幅度及嚴重性”向女王陛下和全體國民作出誠懇道歉,稱這是“一批智慧人士的集體失察”。英國的這些“智慧人士”的集體反省和道歉雖然已逾48小時的“最佳時機”,但它仍有切實的政治意義和重大的經濟價值,絕非簡單的“舊事重提”。看來,道歉的關鍵并不在于時間的一天兩天,而在于你出于何種動機,是否具有誠意。具有誠意的道歉并不失顏面,真要說失去,那它也是謬誤,而守住的則是良知!
道歉這一有禮貌、有風度的舉止,也常見于政壇。不是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因“莫拉克”臺風中救災不力而向民眾深躬致歉;尼泊爾爭議了近一年的副總統印地語宣誓一案終于塵埃落定,法院判副總統用尼泊爾土著語重新宣誓,并向國民道歉;至于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以來,頻頻向公眾道歉,不僅向國內美國民眾道歉,也不時向外國人道歉,美國媒體稱,奧巴馬已經成了道歉最頻繁的總統。
這些政要人物在正式場合向公眾鞠躬致歉,或淚流滿面,或哽咽難語,或呼天搶地,甚至有人以死謝罪天下,雖說其中不免有做秀之嫌和虛假之虞,但是,把道歉作為失言、失察、失職的一種自責,公眾還是會報以一定程度的同情、諒解和稱贊的。無怪乎,前不久,寶雞市長因數百名農村兒童血鉛嚴重超標,在“激動的村民”沖擊污染源工廠和堵截道路交通時,向村民連連躬身以示歉意,也受到媒體和公眾的好評。道歉似乎已經成為政治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行為方式,這對于僵化的官場文化和高傲的官場態勢來說,無疑是一種催化和顛覆。
它不言而喻地證明:當官的也會有錯,有錯就得道歉。官員道歉不僅凸現個人的品行,更重要的是維護公權的威望。倘若反之,那么,在貶損政府形象的同時,官員也會因失去誠意,失去風度,失去良知而最終失去民心。
-
有些道理需要隨著時間的改變才會明白!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在當代,心理健康問題令全社會堪憂,所謂一個人的健康,已不僅僅只是指身體方面的健康。體格的健康已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
必備的20種心理調節措施心理壓力即精神壓力。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壓力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機體患
-
減肥人的心理你知道多少減肥人的心理有哪些?現在的人都在減肥,用各種方法也要使自己的身體有型,平時的心理保健也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才是我們關心的!也
-
工作壓力大怎么辦 減壓的10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而且導致很多人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一些男性來說,而且職場中
-
孕期不應有的十種心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懷孕的時候心態也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更好的去保持一些良好的心情和心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