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多傾訴少 國人心理壓力大
當前生活中,當我們感覺到生活和工作中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是否想過是什么會造成我們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的文章就能給大家這個問題的答案,找到壓力的根源,我們就能有效緩解重壓給我們帶來的不適。
傾訴本無可厚非,但“中國式傾訴”大多是抱怨、倒苦水。領導批評自己,很難受,回家抱怨;老公有外遇,極其憤怒,找朋友抱怨;項目進度慢,異常焦慮,找同事抱怨……
一代人都不會表達
有這樣一個段子:美國孩子摔倒后哭了,母親會讓他自己站起來,說:“你長大后要保護媽媽的,這樣不是男子漢。”日本孩子摔倒后哭了,母親會告訴他摔倒的原因。中國孩子摔倒后哭了,母親會使勁“痛打”地面,告訴孩子:“乖,不哭了,是地不對,媽媽幫你打它了。”
“這個段子反映我們從小就沒學會表達。”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說。有壓力,人的基本反應是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這需要表達和溝通。溝通不好,事情就無法解決,情緒得不到宣泄,就會產生抱怨。
我們父輩的成長年代講究整齊劃一,導致他們整體缺乏安全感,更不會表達內心的意見。久而久之,那代人不會建設性地表達,卻學會了贊頌和批判,并成為集體潛意識。
他們生兒育女,有意無意地將這一“心理基因”傳遞給下一代。許多父母容不得批評,不懂得合理聽取孩子的意見,對老師盲目相信或完全不信任,都反映出他們有效溝通的集體缺失,也是抱怨聲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
心理問題大都自己扛
壓力不斷增加,國人又不擅表達,憂慮、焦躁越積越多,就可能產生心理疾病。教育部調查發現,62.7%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民政部發現,81%的離婚夫妻有心理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現,61%的干部心理異常。
有了心理困擾,國人往往不尋求專業幫助。一項調查顯示,26.1%的心理障礙者明確表示“不會看心理醫生”;32.3%的人認為,找心理醫生是宣泄情緒的渠道,解決問題還得靠自己;甚至有32.9%的人認為,心理醫生就是江湖騙子。
有調查顯示,中國自殺者生前尋求過專業幫助的不足7%。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江光榮說,中國人比西方人更不愿意尋求心理幫助,原因有3點:一是怕丟臉,二是覺得自己能搞定,三是擔心咨詢師幫不到自己。他還發現,女性更愿尋求心理幫助,70%以上的心理咨詢來訪者是女性。中國文化將女性定義為“柔弱的”,男性被定義為“剛強的”,家長也往往教育男孩子“不準哭,別像個女人”。儒家文化又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見國人自古就提倡有心病自己扛。
遇到問題理性表達
江光榮說,許多來訪者心里難受卻只能自己扛,又不懂得該如何解決,很無助。如此現狀讓他很難過。“要包容,不要縱容。”孫時進說,“這些現象是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必然過程。讓一個社會重新學會表達和傾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有耐心,允許這個還不太成熟的社會犯一些錯誤。”
孫時進呼吁,對身邊的小問題不要聽之任之,要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看法,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抱怨肯定會少一點。父母要理解和包容下一代的表達方式,不要再讓自己不善表達的缺點傳遞給孩子。
江光榮呼吁,要培養國人的心理求助意識,需要記住兩句話:1、人吃五谷雜糧會得病,同樣也會有心理困擾,心理疾病并不丟人;2、有了心理困擾不一定非要自己扛。小感冒硬扛可能會扛成肺炎,心理困擾也一樣,實在扛不下去時,還是需要專業心理咨詢與治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去哪里能獲得正規的心理幫助。現在不少大學心理系都下設面向社會的心理咨詢中心;綜合性醫院的心理科、精神病專科醫院的臨床心理科等也可以治療心理障礙。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壓力每個人都有,如何減壓還是要靠自己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保持心理健康。
-
有些道理需要隨著時間的改變才會明白!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在當代,心理健康問題令全社會堪憂,所謂一個人的健康,已不僅僅只是指身體方面的健康。體格的健康已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
必備的20種心理調節措施心理壓力即精神壓力。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壓力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機體患
-
減肥人的心理你知道多少減肥人的心理有哪些?現在的人都在減肥,用各種方法也要使自己的身體有型,平時的心理保健也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才是我們關心的!也
-
工作壓力大怎么辦 減壓的10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而且導致很多人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一些男性來說,而且職場中
-
孕期不應有的十種心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懷孕的時候心態也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更好的去保持一些良好的心情和心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