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自戀型人格的特點
自戀是人天生的嘛,我很自戀這么辦,我的另一半很自戀又怎么辦,這是困擾著很多人的問題,自戀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呢,很多人都說不清楚,但是自戀對于很多人來說確實是存在的,下面就來解析一下自戀吧
一問:自戀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還是說,他們天生就這樣?
看情況,早在孩提時期,尤其是新生兒,他們需要被持續不斷的關注,對他們而言,自我關注是一種求生的本能。漸漸地,隨著成長,他們會意識到在眾多的剛性需求中,他們并非唯一。這時,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會人特質便逐漸發展起來。
我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性。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戀的人,父母就不會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需求被忽視、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擊,從而使他們在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被愛和被關注。
因為缺乏關愛,孩子則容易導致如下兩種行為——
1)孩子為了獲得認可和關注,他們變得具有表演特質。
對孩子而言,父母并沒有給他們提供安全感,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內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顧。父母只關注事物的外在表現。孩子的內心深受傷害,但同時,還得嘗試在缺乏關愛的情形下生存。因為沒有安全感的保障,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啟動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起初,他們通過模仿作為一種嘗試,但很快,他們發現通過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谶@個發現,他們從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帶上各種各樣偽裝的面具,以便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尤其是從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樣缺乏關愛、渴望關愛的人。他們變得自私、無情,成為一個操控高手。
2)另一種極度自戀者則是因為在過分寵溺的環境下成長而產生的。
成長過程中,他們從未因自私或傷害他人的行為而引發負面的評論,從而成長為一群社交怪物,被稱為“小孩”,而且是“超級小孩”。他們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無上的,非常自我。
二問:你認為,自戀會是21世紀一個日漸發展的問題嗎?
是的。嬰兒潮(注:在第二次大戰后大約20年期間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的孩子。這使得他們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資格,可以獲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費吹灰之力。
三問:自戀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見的特征呢? (頻繁地更新facebook?不斷尋求別人的關注?)
極度自戀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總在不停地談論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對他人卻缺乏同理心和關懷、在公共場合夸張地展示自己,如在網絡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談論“自我”。
另一種自戀形式則是受害者人格。如果自戀人格是一個硬幣,那么一邊是夸張(我比你更強),另一邊則是扮演受害者人格(我比你更好,是因為我遭受的比你多)。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戀人,會堅持認為你無法理解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難。他們甚至會拿你不好好照顧他、不支持他們的行為來羞辱、指責你(譯者按:他們內心的OS是“生活已對我如此不公,你還不好好待我,你好沒良心!!”)。
針對一件事情的兩面(產生的原因或產生原因的反面)都有可能導致自戀。一個人也許是因為一件事的一方面而變成受害型自戀,但也可能是因為對立的那一面。這種對立是客觀存在的,好比:政治上(保守派VS自由派),生活里的道德問題(墮胎VS反對墮胎),甚至在選擇什么顏色來刷墻這種小事情上。一個有技巧的自戀者,會把“傷害”當成一種手段,來獲得別人的注意。(譯者按:在受傷型自戀者的世界里,“傷害”不是我們所認為的不利,相反,會成為他們有利的手段之一)如此,大多數人都會落入受傷型自戀者的圈套,不然的話,就會被他們稱為麻木和冷漠的人。
其實自戀并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情,很多人都存在自戀的情況,面對自戀的情況很多人都會感覺到非常的奇怪,但是面對自戀的情況,大家還是要平靜的面對的。
-
有些道理需要隨著時間的改變才會明白!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在當代,心理健康問題令全社會堪憂,所謂一個人的健康,已不僅僅只是指身體方面的健康。體格的健康已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
必備的20種心理調節措施心理壓力即精神壓力。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壓力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機體患
-
減肥人的心理你知道多少減肥人的心理有哪些?現在的人都在減肥,用各種方法也要使自己的身體有型,平時的心理保健也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才是我們關心的!也
-
工作壓力大怎么辦 減壓的10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而且導致很多人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一些男性來說,而且職場中
-
孕期不應有的十種心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懷孕的時候心態也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更好的去保持一些良好的心情和心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