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亞健康,總共分四步
現在人,由于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壓力,難免會出現心理亞健康現象。心理亞健康既對我們的身心造成損害,更影響了我們正常的日常交際。今天,跟隨小編我一起,里阿杰自己的情緒,學會放松,給心靈一次按摩,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吧。
一、認識自己,從情緒開始
“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鐫刻在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的石碑上一句象征人類最高智慧的神諭。這句帶有濃厚哲學色彩的話,放在心理健康方面其實也非常合適。現在的中國社會處于快速轉型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隨時考驗著媒體人的神經,加上量化考核帶來的體制性壓力,媒體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情緒覺察能力,是很容易陷入抑郁、焦慮等情緒狀態中的。如果有人說現在一些媒體人選擇自殺之路是因為“想不開”,那其實是一種隔靴搔癢般的誤解——自殺者實際上根本不是思想上想不開,而很可能是陷入自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常規的思想教育手段此時可能無濟于事,由專業人員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才是正道。
遺憾的是,國內現行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心理健康基本上是空白,對情緒管理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導致大多數人遇到情緒困擾久久不能釋懷,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筆者在高三下學期開始自學《社會心理學》的大學教材(1992年),那時才算是有了心理健康知識的最初啟蒙。在大學最后一個學期時曾面臨就業、升學等重重壓力造成的嚴重焦慮,然而直到8年后的2005年,我才明確意識到:那種心懸在半空中,或者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惶惶不可終日的心境,可以被準確地叫作“焦慮”。
情緒管理的技巧有很多,積極想像法(Active Imagination)是其中一種。可以在空閑時間找個不受打擾的安靜地方坐下來,以閉目養神的姿態坐好,然后在頭腦中回憶過去一些令人愉快的事,畫面越清晰越好,最好是能夠體會到當時自己的心境和情緒。在喜悅或成功的情緒中,讓自己的身心同時得到調整。
二、調整自己,從放松開始
現在的社會,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都非常快,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突發事件是造成媒體人焦慮和抑郁的重要壓力源之一。快節奏容易帶來身體的緊張和神經的緊張,繼而造成情緒和心理的緊張。可惜,多數媒體人包括筆者在內大都已經適應了新聞工作的各種“快”:反應要快、思維要快、打字要快、交稿要快……,恰恰忘了在下班之后怎么才能讓自己“慢”下來。這時夸張一點說,“慢”幾乎已成為一種奢侈品。此時,學會放松自己,讓身心得到及時的休息和調整,就成為現代人獲得健康生活的一種“必殺技”。
放松從哪里開始?筆者的體會是,從放松自己的肌肉開始——準確點說,是自己從頭到腳的骨骼肌,這些受自己主觀意志調控的肌肉最容易放松,然后再進一步讓整個身心完全放松下來。順便解釋一下,所謂的“催眠術”并非讓人沉睡,而是使人進入一種特別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特殊意識狀態。現在社會上流行著各種各樣的催眠術,但如果希望接受催眠治療最好還是去正規的綜合性醫院心理門診。
如果覺得催眠術離自己的生活太遠,平時要讓自己放松可以采用“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 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找一個安靜的場所,先使肌肉緊張,保持5至7秒,注意肌肉緊張時所產生的感覺。緊接著很快地使緊張的肌肉徹底放松,并細心體察放松時肌肉有什么感覺。每部分肌肉一張一弛做兩遍,然后對那些感到未徹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訓練。當使一部分肌肉進行一張一弛的訓練時,盡量使其它肌肉保持放松。漸進式放松訓練因為肌肉一張一弛有對比感, 學習和掌握比較容易,不過耗時較長,需要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漸進式放松訓練可以消除人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緊張狀態,使普通人提高健康水平,還可作為治療心理疾患的輔助手段。
三、提升自己,從健身開始
媒體人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兼具的工作,能量消耗較大,也特別需要身、心兩方面的調整。有意思的是,適度的體育健身活動可以讓身體疲勞,同時能夠釋放心理壓力,改變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緊張狀態。清華大學第一任體育系主任馬約翰教授曾培養出了錢偉長這樣的著名學者,他有句名言——“體育是培養優秀公民最有趣、最有效和最適當的方法。”以筆者的親身經歷來看,此言非虛。
國內一家知名地產企業的前高管毛大慶對于自己跑馬拉松的經驗總結得比較獨特——“學會跑得慢,才能跑得長。”體育鍛煉最講究的“要訣”就是循序漸進,以自己身體感覺最舒服的速度去跑步,二三十分鐘后你就會有種別樣的感受,那是只有堅持有氧運動的人才能享受到的“快樂激素”——內啡肽,它能讓人的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所謂的“運動減壓法”,奧秘全在于此。體育,往往是最有效也最有趣的減壓器。筆者在今年采訪了參加香港100公里越野賽的寧波運動員后欣然加入長跑隊伍,5月啟用“咕咚運動”手機APP后一發而不可收,七、八、九三個月分別完成跑量101、133和155公里,整個人由內而外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至于有同行戲稱“你皮膚都比以前細膩多了”。
關于體育鍛煉,近期有一個令人扼腕的事例:國內某知名都市報的新任副總編自殺身亡,同事反映,他因為忙碌不怎么鍛煉;而作為同事的該報總編輯卻恰恰相反,他會忙中抽空鍛煉,比如跑馬拉松。如今兩人陰陽兩隔,兩相對照,令人唏噓。在知識界、文化界,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從上世紀80年代的蔣筑英、羅健夫等人英年早逝,到如今的國內媒體界頻頻有人自殺,不禁讓人反思我們的教育體系在身體教育方面的缺失。在奧運金牌層出不窮的同時,如何培養國民伴隨終生的運動習慣,讓體育健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使全民健身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仍然有大量工作等待人們去做。
四、超越自己,從培訓開始
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不可缺少。除了自己看《心靈雞湯》這樣的書之外,參加一些正規的心理健康培訓,是增強自我認知,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提升媒體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孫時進教授在上海的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中接觸了很多學員,其中真正想把心理咨詢作為自己將來職業目標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只是想把心理咨詢培訓中學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運用到自己的日常人際交往中去。比如,心理咨詢技術中的“無條件接納”,“共感”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交往能力,使溝通更加順利,改善人際關系。所謂“無條件接納”,就是說對來訪者訴說的內容和提到的問題,無論有多么與眾不同,咨詢師都要予以完全的接納和包容。而所謂“共感”,是指要設身處地地從來訪者自身的標準去體會其內心感受,領悟其思想、觀念、態度和感情,達到對來訪者處境的準確理解。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這樣,那么就能非常好地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贏得更多的人緣。類似的一些心理學技術,可以在各地的心理咨詢師培訓班上學到。
由于各種利益、權勢的誘導,現代人很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學會認識自己,從情緒開始;學會調整自己,從放松開始;學會提升自己,從健身開始;學會超越自己,從培訓開始。做到這四點,外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方能得以提升,生活質量才能提高。
-
有些道理需要隨著時間的改變才會明白!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在當代,心理健康問題令全社會堪憂,所謂一個人的健康,已不僅僅只是指身體方面的健康。體格的健康已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
必備的20種心理調節措施心理壓力即精神壓力。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壓力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機體患
-
減肥人的心理你知道多少減肥人的心理有哪些?現在的人都在減肥,用各種方法也要使自己的身體有型,平時的心理保健也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才是我們關心的!也
-
工作壓力大怎么辦 減壓的10種食物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了,而且導致很多人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一些男性來說,而且職場中
-
孕期不應有的十種心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懷孕的時候心態也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更好的去保持一些良好的心情和心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