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下的心理應激
2008年的1月,正在人們歡歡喜喜準備迎接農歷新年到來的時候,一場始料未及的凍雨攪擾了人們的節日計劃,擋住了許多人出行的腳步。凍雨的到來不僅令長江中下游地區的14個省受災,更打亂了7000多萬人生活的節奏。冰涼刺骨的寒冷、停電凍水帶來的生活不便、被困路上十多個小時的等待救援、貨物停運造成的物資緊缺、通訊中斷產生的孤獨體驗、滯留車站的去留未卜……
2008年的5月,正午工作時間,一場大范圍的地震波喚醒了正在專注于工作中的人們。驚詫之余,最令我們難以相信的是,這樣一次震波之后所造成的損失,會讓我們如此心痛、凄然。那些被掩埋在廢墟中的孩子,那些被填埋與磚瓦之下的病人,那些被不斷侵襲的余波所困住的人們,牽動了全國人的心。汶川聚焦了我們最為關切的目光和用情感染開的愛國潮。
而這些突發事件,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突發事件下,我們會有什么樣的心理反應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突發事件下,災區的人們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與考驗。因此,當人們身處其中之時,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沮喪、無助等情緒體驗。對于很多人來說,其直接的影響就是一種一掠即過的恐慌。但是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有可能會讓緊張感成倍的增長,人們的行為舉止甚至會被消極情緒所控制。我們看到在由凍雨引發的事件中,有的人選擇靜靜的等待,有的人卻是郁郁寡歡、有的人開始煩躁不安,有的人變得絮絮叨叨,有的人漸顯攻擊性行為,還有的人寢食難安、多疑多夢,所有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性反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應激,自然災害引起的突發事件便是產生人們心理應激反應的一種類型。我們習慣將自然災害稱作應激源,它是一種短期的破壞性極大的災難。人們由此引發的心理反應叫做應激的主觀體驗,通常會有緊張、慌亂等內心沖突。而過度的主觀體驗又會直接導致生理上出現一些不適征,例如疲憊感、食欲與睡眠的改變等等。汶川的這次地震,留給人們更多的是破壞后的狼藉和絕望,特別是正在上課的孩子們在頃刻間便被震災奪取了生命,這是很多成年人都難以接受的。地震是一個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沖擊,它來得快,去得也快。而年初的這場凍雨卻是一場逐漸演變為災難的過程,它對人們的心理挑戰有一個漸強的趨勢。我們知道,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預見和不可控制兩個方面的特征,這種特性只會加大人們由無助帶來的消極,當我們的消極情緒體驗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人們投入到應對災難的各種行為之中。而應對的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表明,突發事件下人們對災難的反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卷入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人開始尋求與他人行為的一致性,對身邊人產生強烈的依賴感。特別是像老人、孩子等社會弱勢群體,以及受災核心區域的直接受害者更是如此。面對這一特點,熟悉或重要人物的出現往往是人們內心最大的安慰。我們看到災害發生之后,國家總理在第一時間深入重災區,與災民直接接觸,大大的緩解了受災群體的恐慌感,減弱了群體慌亂出現的可能性。這是一種對災區受眾最直接的心理支持,所達到的積極效應甚至會高出問題的直接解決。同時,有更多的人也開始主動投身于公益性行為之中。凍雨的時候貴陽街頭隨處可見的綠飄帶,便是這些志愿行為的典型代表。小小的綠絲帶會給人們帶來溫暖、不孤獨的感覺,滿足了人們內心的安全需求和歸屬需要。二是受災群體的易受暗示性增強。隨著災害時間的延續,人們從關注眼前轉變為關注未來:凍雨還會持續多長時間?地震是不是還會發生?我們的基本物資儲備是不是充足等等都會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不能清楚地弄明白這些疑問,就會產生更多的困惑,對于受災地區來說,公眾的迷惑感往往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新的應激源,而小道消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最容易產生。國外有記錄表明,重大災難發生之后,人們的抑郁情緒急升,正是與接受了許多不良信息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聯。這段時期,人們很容易將猜測與擔心當作事實。因此,政府部門排除由災難帶來的信息傳遞不暢等難題,向大眾發布精確、清晰的信息,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緊急任務。畢竟及時而具體的信息是消除迷惑,穩定公眾情緒的最佳策略。而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最有效的預防途徑就是關注公共媒體、相信權威機構發布的消息,它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自己的認知判斷不被侵擾,不讓自己的情緒被不良消息所牽制,從而阻止不當行為發生的可能。三是強烈的傾訴愿望與緊密的親情連結。1980年5月,在美國海倫斯火山爆發后的24小時中,受災地區打出的電話比正常水平增長了100%,一度出現了搶線的現象。這個時候,通訊的暢通尤顯重要。援助人員的出現以及身邊人溫馨的問候和關注的眼神都會成為一種十分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受災者會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緊張情緒的緩解,并補償親人不再身邊的空虛感。
2008年的5月,正午工作時間,一場大范圍的地震波喚醒了正在專注于工作中的人們。驚詫之余,最令我們難以相信的是,這樣一次震波之后所造成的損失,會讓我們如此心痛、凄然。那些被掩埋在廢墟中的孩子,那些被填埋與磚瓦之下的病人,那些被不斷侵襲的余波所困住的人們,牽動了全國人的心。汶川聚焦了我們最為關切的目光和用情感染開的愛國潮。
而這些突發事件,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突發事件下,我們會有什么樣的心理反應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突發事件下,災區的人們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與考驗。因此,當人們身處其中之時,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沮喪、無助等情緒體驗。對于很多人來說,其直接的影響就是一種一掠即過的恐慌。但是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有可能會讓緊張感成倍的增長,人們的行為舉止甚至會被消極情緒所控制。我們看到在由凍雨引發的事件中,有的人選擇靜靜的等待,有的人卻是郁郁寡歡、有的人開始煩躁不安,有的人變得絮絮叨叨,有的人漸顯攻擊性行為,還有的人寢食難安、多疑多夢,所有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性反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應激,自然災害引起的突發事件便是產生人們心理應激反應的一種類型。我們習慣將自然災害稱作應激源,它是一種短期的破壞性極大的災難。人們由此引發的心理反應叫做應激的主觀體驗,通常會有緊張、慌亂等內心沖突。而過度的主觀體驗又會直接導致生理上出現一些不適征,例如疲憊感、食欲與睡眠的改變等等。汶川的這次地震,留給人們更多的是破壞后的狼藉和絕望,特別是正在上課的孩子們在頃刻間便被震災奪取了生命,這是很多成年人都難以接受的。地震是一個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沖擊,它來得快,去得也快。而年初的這場凍雨卻是一場逐漸演變為災難的過程,它對人們的心理挑戰有一個漸強的趨勢。我們知道,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預見和不可控制兩個方面的特征,這種特性只會加大人們由無助帶來的消極,當我們的消極情緒體驗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人們投入到應對災難的各種行為之中。而應對的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表明,突發事件下人們對災難的反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卷入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人開始尋求與他人行為的一致性,對身邊人產生強烈的依賴感。特別是像老人、孩子等社會弱勢群體,以及受災核心區域的直接受害者更是如此。面對這一特點,熟悉或重要人物的出現往往是人們內心最大的安慰。我們看到災害發生之后,國家總理在第一時間深入重災區,與災民直接接觸,大大的緩解了受災群體的恐慌感,減弱了群體慌亂出現的可能性。這是一種對災區受眾最直接的心理支持,所達到的積極效應甚至會高出問題的直接解決。同時,有更多的人也開始主動投身于公益性行為之中。凍雨的時候貴陽街頭隨處可見的綠飄帶,便是這些志愿行為的典型代表。小小的綠絲帶會給人們帶來溫暖、不孤獨的感覺,滿足了人們內心的安全需求和歸屬需要。二是受災群體的易受暗示性增強。隨著災害時間的延續,人們從關注眼前轉變為關注未來:凍雨還會持續多長時間?地震是不是還會發生?我們的基本物資儲備是不是充足等等都會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不能清楚地弄明白這些疑問,就會產生更多的困惑,對于受災地區來說,公眾的迷惑感往往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新的應激源,而小道消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最容易產生。國外有記錄表明,重大災難發生之后,人們的抑郁情緒急升,正是與接受了許多不良信息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聯。這段時期,人們很容易將猜測與擔心當作事實。因此,政府部門排除由災難帶來的信息傳遞不暢等難題,向大眾發布精確、清晰的信息,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緊急任務。畢竟及時而具體的信息是消除迷惑,穩定公眾情緒的最佳策略。而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最有效的預防途徑就是關注公共媒體、相信權威機構發布的消息,它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自己的認知判斷不被侵擾,不讓自己的情緒被不良消息所牽制,從而阻止不當行為發生的可能。三是強烈的傾訴愿望與緊密的親情連結。1980年5月,在美國海倫斯火山爆發后的24小時中,受災地區打出的電話比正常水平增長了100%,一度出現了搶線的現象。這個時候,通訊的暢通尤顯重要。援助人員的出現以及身邊人溫馨的問候和關注的眼神都會成為一種十分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受災者會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緊張情緒的緩解,并補償親人不再身邊的空虛感。
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可能遠遠不止于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由此而引發的更多的問題與困難還會形成繼發性的應激源,所以災后的修復與重建會成為人們心理適應水平的新挑戰。在應對繼發性應激的過程中,人們對技術支持的需求會高于情感性支持。所以從政府的角度需要結構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統籌安排,而對于大眾則是需要人盡其才、力所能及的積極行為。更多的人會在不斷發揮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修復災害帶來的心理創傷。
如果說突發性災害是我們無法預期和不可控制的,但是應對災害的方式卻是我們可以做出的一種選擇。是擴大由災害帶來的影響,任由自己的不良情緒泛濫?還是采取積極的行為減弱它的危害?相信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災難面前,接受正常的情緒,增強自我控制,關心理解身邊的人,盡己所能發揮個人的能力,自然災害的影響力就會被大大的減弱。
如果說突發性災害是我們無法預期和不可控制的,但是應對災害的方式卻是我們可以做出的一種選擇。是擴大由災害帶來的影響,任由自己的不良情緒泛濫?還是采取積極的行為減弱它的危害?相信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災難面前,接受正常的情緒,增強自我控制,關心理解身邊的人,盡己所能發揮個人的能力,自然災害的影響力就會被大大的減弱。
相關文章
-
自閉癥兒童早期干預對于小孩子來說,我們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孩子的身體更加健康,更加的快樂的去找,可是很多孩子也會出現問題的,就像兒童的
-
如何預防自殺的現象的出現如果你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內心的壓力,那么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也不遠了但是如果人為控制不足自己的內心的壓力而得不到宣泄的情況下,
-
如何避免自殺 各方面重視都很重要自殺這兩個字提起來很多人都很害怕和擔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壓力與環境的影響造成了很多人自殺、輕生,如何避免自殺?這是廣大社
-
自殺有前兆,細心者能救命每年都有幾十萬人死于自殺,還有的人企圖自殺,因此,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經歷自殺帶來的喪親之痛或受此影響。自殺的原因千奇百
-
圍觀自殺要有責任感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愛湊熱鬧,每每發生件什么事情,不管大小都會有人圍觀,小到小兩口吵架,大到有人自殺。其實,圍觀自殺,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