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自殺者:自殺高危人群的求救信號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自殺可以鑒別和預防,即便有自殺意圖的人已經下定決心實施自殺計劃——隱性自殺者,他仍然會流露出自殺訊號。
北京科技報6月7日報道 一個很少買花的人,突然送給室友一束鮮花;然后打電話給父母,告訴他們“無論發生什么事,你們都要好好活下去”。如果有著基本的常識和敏感,就應該即刻領悟到這很可能是一個有自殺意圖的人發出的求救信號。對這些信號的足夠重視,可能會及時挽救一條生命。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自殺可以鑒別和預防,即便有自殺意圖的人已經下定決心實施自殺計劃——隱性自殺者,他仍然會流露出自殺訊號。
研究自殺的鑒別與預防,對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許燕教授來說,并不是出于研究的興趣。每次聽到一個鮮活的生命以殘酷的方式離開世界,她都會感到一陣心顫。
在世界上,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每3秒就有一個人企圖自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表明,2000年,全球約有100萬人自殺死亡,自殺未遂者的人數是這一數字的10~20倍。
按照WHO制定的國際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每年每10萬人中自殺的人數少于10人,那么它就屬于低自殺率國家;這一數字高于20人,則為高自殺率國家。
1993年,WHO公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每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19萬~21萬,占全世界自殺人數的30%,每10萬人中有22.2人自殺。中國進入了高自殺率國家的行列,自殺成為全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其中,在15~34歲的人群中,自殺更是成了第一位死因。
事實上,在世界各國,16~23歲的青少年都屬于預防自殺的重點人群。這是因為他們正處于心理學分期中的“青春期后”和“假成人期”階段。近幾十年來,美國青少年(15~24歲)的自殺率成倍增長,從1960年的每10萬人中有5.2人自殺,上升至1984年的12.3人。
“發生自殺事件時,許多人會感到不解‘為什么因為這樣一件事就選擇自殺?’其實,自殺并不是單純一件事情就可以引發的,而是多方面助長自殺的因素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最終由一個壓力或者創傷讓自殺者啟動了自殺計劃。”許燕說。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醫師龐宇告訴記者,引發自殺的應激源,不一定是工作壓力,也可能是生活壓力、感情壓力,比如遭遇親人故去、發生重大災難,或者突然來到陌生的環境等。存在應激源,更是沖動性自殺的首要條件。
“有的人本性沖動,喜歡用極端行為解決問題;有的人性格內向,他們隱藏的激情性的、毀滅性的心理同樣會在應激源的作用下爆發,這些人都在潛意識中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龐宇說。
然而,在這些人周圍,社會的支持系統往往并不理想。親人、朋友、同事之間溝通交流不足或存在障礙,因此,他們長期得不到傾訴,產生不良念頭的時候,也沒有人及時干預和化解。在長時間的工作、封閉的環境中,不良情緒一時無法發泄,就選擇了自殺。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37%的自殺未遂者,在行動前只用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來考慮自殺;考慮時間不超過2小時的自殺未遂者,達到60%。在自殺者中,大約60%的人在自殺前兩天遇到一個急性誘發事件,而且一般是人際關系矛盾。
對于非理性、沖動性的人來說,如果已經產生了自殺意圖,還容易發生“模仿型自殺”。這種自殺又被稱為“維特效應”,源起兩百年前,德國文豪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曾引發歐洲青少年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
“自殺是具有傳染性的。”許燕說,當一例自殺事件發生,有的人就會受到誘導。模仿型自殺者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有的遇事容易情緒化,缺乏理智和冷靜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有的認為自己無法左右人生;有的對死亡的理解存在偏差,憧憬著死亡帶來美好結果;有的則與模仿對象有著相似的境遇,產生“同病相憐”的感覺。
另外,在模仿型自殺者中,有一類需要格外引起注意,那就是曾經有自殺行為的人。因為有研究發現,1/5的模仿型自殺者曾經自殺過。
“自殺從眾心理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引起的一系列自殺事件。”龐宇介紹,從張國榮自殺的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短短的9個小時內,全香港有6人跳樓自殺,而當月,香港共有131起自殺死亡事件,比以往月份增漲了1/3。其中,有死者還在遺書中明確表示了自己的選擇跟張國榮有關。
除了上述模仿型自殺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普通人是自殺的高危人群之外,嚴重的軀體疾病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同樣是需要關注的兩類。其中,在各種精神疾病中,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危險度最高,自殺人數占了精神病人全部自殺人數的1/4。
許燕告訴記者,一些重度抑郁患者的后代,大腦會發生結構的變化。這一發現來自美國精神病學家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通過磁共振掃描技術發現,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腦右半球的皮層變薄了,從而影響人們正常地處理社會信息,導致人際關系障礙。不過目前,學界還沒有數據證明,有多少比例的自殺者與腦皮層變薄這一生理因素有關。
目前,臨床上使用《自我毀滅評定量表》(1996)來區分自殺傾向與非自殺傾向患者。這是一份較為有效的量表,由具備心理學專業資格的人士對施測者進行評分和解釋。表中列出了84項主觀想法,例如“讓他們不要理睬我,我也不需要他們”“這個世界沒有我的立足之地。我不屬于任何人!不屬于任何地方!就讓自己從地球表面消失吧!”“每天都如此艱難度過,為何還要繼續?”……
此外,在自殺可能性的評估中,《貝克絕望量表》被用來測量成年人和青少年對未來的消極與悲觀態度。它是對具有自殺傾向和自殺未遂者的一個較為有效的間接測量指標。絕望程度高的人,應確定為心理咨詢工作者重點幫助的對象。
許燕指出,雖然多數自殺事件看上去難以預料,但自殺者周圍的人仍要留意一些細節,從中發現蛛絲馬跡。
“從自殺念頭的產生到最后采取這種行為,自殺的心理過程通常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自殺念頭或自殺動機的形成階段、矛盾沖突階段、平靜和準備自殺階段,以及實施自殺行為階段。” 許燕告訴記者,其中,在矛盾沖突階段,自殺意圖的表露是顯性的;到了平靜和準備自殺階段,就轉為了隱性狀態。“對有自殺意圖者的鑒別,最好是在進入隱性自殺階段前就作出;一旦進入隱性階段,鑒別的難度就會加大。”
有研究表明,80%的自殺者在自殺前都曾流露過要自殺的想法。也就是說,自殺的人中十個有八個曾明確地表示過自殺的念頭。
當一個人形成了自殺念頭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他陷入“生死抉擇”的矛盾沖突之中。大部分的想要自殺的人會在這一階段,或直接、或間接地發出一些信息,這可以視為他內心痛苦掙扎的求救信號。他希望有人傾聽、在意自己的心聲,希望聽者能為自己做些什么。
例如,在言語線索上,有自殺意圖的人在說話時,會有“我不在了,也沒有人會在乎的”“我再也不想活了”“我很難過,真想放棄一切算了”等間接或者直接的陳述。他會經常與人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探討各種死亡、死亡的方式、對死亡的看法、死后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會在日記等文字中流露出自殺意圖。
在行為線索上,有自殺意圖的人會開始逃學、曠工;有突然或者明顯的行為改變,與平時的表現反差過大;把自己心愛的、有價值的東西扔掉或轉贈給別人;與平日的朋友斷絕來往,或者訪問、打電話給關愛他的人,說告別性語言;甚至留下遺囑。
如果這個人不再談論自殺,情緒平靜了下來,千萬別放松警惕,以為是他的心理狀態好轉。很可能是因為他已經不再猶豫,決定自殺;或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而進行的掩飾。
隱性自殺者的自殺危險度最高。不過,從他的情緒中,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線索。例如,他情緒上極度消極、沮喪,喜怒無常的情況增多了,或者變得冷漠、木訥,甚至異常平靜。
一旦自殺行為實施,一個人的自殺會使6個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響。根據WHO的這一估算,中國每年就有150萬人承受著自殺事件帶來的嚴重心理創傷。
“預防自殺,周圍人的發現最為有效和主動。構建一個預防自殺的網絡,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和個體共同參與。”許燕說。
社會需要形成一個及時的自殺干預機制。社區工作人員、醫生、警察等社會人士都需要接受相關的訓練,能辨識自殺高危的人群,并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對于一些可能被用來當作自殺的工具,社會應該加以限制。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1970年,英國減低了煤氣中有毒的一氧化碳的含量,結果自殺率驟減26%。這可能是由于一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使企圖用煤氣自殺者被救回的機率增大。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陸益龍指出,從傳統社會到城市化過程中,由于工作節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從而帶來的精神問題在全世界都是存在的。對于這些問題,從心理衛生的層面來看是可以治療的。最主要的就是從企業到社會要有一個完善的支持系統,這是以良好的心理溝通為基礎的。
許燕告訴記者,在處理自殺危機的過程中,試著和有自殺意圖的人溝通是第一位的。
對還未實施自殺行動的人,溝通除了要找尋他的家庭狀況、生活狀況等基本信息之外,要了解自殺行為計劃的各種細節,進而采取干預行動。例如,“who”——有無其他的人牽涉其中,“what”——什么事件促使他做此決定,“when”——計劃何時自殺、“where”——計劃在哪里自殺,“how”——打算用何種手段或方法自殺。對于正準備實施自殺行為的人,要說服他暫緩實施,先讓他到安全地帶,放下手中的危險品,再與他溝通。
溝通時,不要對自殺者所言之事表示震驚,不要去否認他的感受,也不要爭辯自殺的價值、替他做心理分析;可以協助他尋求專業的幫助。
“有自殺企圖的人,不僅僅是要結束生命,真正的目的是結束痛苦。這是自殺者在事前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許燕說。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半杯水”實驗。樂觀者在看到“半杯水”時,他們將其視為“半滿”,他們從“獲益”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反之,悲觀者在看到“半杯水”時,將其視為“半空”,從“損失”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正是看問題的視角不同,引發了人們不同的情緒體驗,樂觀者更多地體驗到的是積極的情緒體驗,悲觀者更多地體驗到的是消極的情緒體驗。
許燕教授強調,學會自我調節、增強抵御挫折的能力、樹立積極的價值取向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將受益無窮。
-
自閉癥兒童早期干預對于小孩子來說,我們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孩子的身體更加健康,更加的快樂的去找,可是很多孩子也會出現問題的,就像兒童的
-
如何預防自殺的現象的出現如果你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內心的壓力,那么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也不遠了但是如果人為控制不足自己的內心的壓力而得不到宣泄的情況下,
-
如何避免自殺 各方面重視都很重要自殺這兩個字提起來很多人都很害怕和擔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壓力與環境的影響造成了很多人自殺、輕生,如何避免自殺?這是廣大社
-
自殺有前兆,細心者能救命每年都有幾十萬人死于自殺,還有的人企圖自殺,因此,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經歷自殺帶來的喪親之痛或受此影響。自殺的原因千奇百
-
圍觀自殺要有責任感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愛湊熱鬧,每每發生件什么事情,不管大小都會有人圍觀,小到小兩口吵架,大到有人自殺。其實,圍觀自殺,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