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壓力增大,市民健康狀況讓人堪憂,原本如香蕉狀的大便,最近變細或有凹槽,還夾雜斑斑血跡;本來一天蹲一次廁所,突然一天好幾次,或好幾天沒一次等等,因為不疼不癢,“出口”問題難為情,大部分被當痔瘡處理或不予理會,事實上,這些很可能是腸癌發出的“報警”信號,下面我們就來了解相關的常識。
大腸癌不再是老年人專利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飲食結構不斷調整,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應酬多、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更是在無形中助推了大腸癌的年輕化。專家指出,30歲以下的腸癌患者不在少數,大部分年輕人一旦出現大便習慣、性狀改變,多以“消化功能問題”自我解釋,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然而,年輕人患腸癌后惡性程度較高,病情進展較快,癌細胞浸潤能力強,更易發生轉移。
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埋隱患
腸癌的發病原因有很多種,雖然有些是遺傳因素導致的,但大多數是生活習慣不好引起的。比如精細食品、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取量日益增多,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攝人相對減少;;加上飲食不規律、運動減少,抽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身體無法吸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毒物質長時間積聚在大腸內,從而導致癌癥的發生。此外,痔瘡、肛裂、肛竇炎等肛腸疾病治療不及時,炎癥反復刺激,也易誘發腸癌。
持續性便血要找病因
臨床上,不少患者到中晚期,病情加重時才確診,誤診率如此之高,主要是腸癌和痔瘡等肛腸惡疾癥狀相似,患者大意不予理會,或當作普通的肛腸疾病治療。很多人出現便血等癥狀,不好意思檢查,有些醫院缺乏先進的儀器設備,醫生經驗不足,僅憑視診或指診來判斷,導致不少腸癌成為“漏網之魚”。事實上,腸癌最簡單而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腸鏡檢查,采集病變部位的圖像信息,讓醫生更清楚的了解病情,避免誤診漏診。
最后,專家提醒,患肛腸疾病多年的患者,屬于高危人群,及時檢查,將早期癌癥扼殺在搖籃狀態。同時,平時要注意飲食搭配,多吃粗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西蘭花等,減少精細食物的攝入,每天堅持運動三十分鐘,避免久坐久站,可降低腸道惡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