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面對如廁困難的問題時,抱著怕麻煩、為省事、圖方便的心理,選擇用瀉藥來解決,有的人甚至像吃保健藥一樣連續(xù)服用,最后陷入不用藥就不能如廁的境地,更有甚者,藥量加大,效果卻越來越不明顯。清理腸道依賴瀉藥,到底有哪些危害?該采用何種方式才能有效解決如廁難題?
怪現(xiàn)象 用瀉藥后排便更困難了
伴隨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很多人都飽受著便秘的困擾,當如廁困難時,很多人自行購買有通便功效的“保健品”或“保健茶”,或用瀉藥應應急,頭幾次感覺不錯,很多患者有了“便秘用瀉藥就能解決,用不著興師動眾去醫(yī)院”的想法。可事實并非如此,藥量、用藥頻次增加,排便困難的情況卻愈發(fā)嚴重了。
對此,專家解釋,市面上常見通便產(chǎn)品的功效或促進腸道蠕動,或濕潤或軟化大便,長期服用,腸道頻遭刺激,敏感性會降低,喪失自然便意,導致排便更困難加重便秘。
這是病 腸道病變致肛門狹窄
便秘有很多種原因,如食物攝入量不夠,殘渣不足以形成糞便;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刺激減少;有些患者先天性腸動力不足、結腸冗長;有的人忍便、憋便,都會導致便秘情況的出現(xiàn)。此外,老年人身體各項功能衰退,腸道蠕動變慢,易發(fā)生便秘。除了上述情況外,中青年以強壯的體魄,旺盛的代謝功能,還大便不暢,則應考慮是不是肛腸惡疾在出“難題”。
專家指出,腸道發(fā)生病變,易致肛門狹窄,常見的有痔瘡、結直腸息肉、直腸脫垂、肛乳頭肥大、結直腸常腫瘤等,會導致大便下行遲緩。此外,當患肛裂、肛周膿腫等惡疾,患者畏懼如廁時撕裂般的疼痛,忍便,糞便中的水分被結腸吸收,變得更加干硬,這時陷入排便難的惡性循環(huán)。
找對策 明確病因?qū)ΠY治療
目前很多人自行用藥助便,專家指出,藥物成分沉著,大腸粘膜變黑,造成結腸黑變病,增加患腸息肉和腫瘤的風險。瀉藥只是一種輔助的治療方法,如果當成一種習慣,漸漸地最初的效果就達不到了,終將導致不服藥就不能排便的結局,即喪失自然的便意感。
對此,專家提醒,一旦出現(xiàn)持續(xù)性大便不暢,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檢查清楚,找清病因,根據(jù)醫(yī)囑進一步治療,若伴有便血、異物脫出、膿血便或粘液便等,患者更要當心,及時檢查,排除惡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