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飲食結構等改變,便秘發病率也日趨增高,進入春季以來,氣候干燥,不少人2到3天甚至更長時間排便一次,每次在廁所里“奮斗”半小時,還出現手紙帶血,肛門疼痛、異物脫出等不適,吃了瀉藥、降火藥,好上幾天,時隔不久再次發作,甚至更加嚴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大便不暢?該采取何種正確的治療方式?
(一)誤區:治便秘,瀉藥并非是解藥
“有幾天沒上廁所,難道又便秘了,吃點瀉藥就行”,這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一周內大便次數少于2—3次,或2—3天大便1次,糞便量少且干結,同時排便困難,這就是典型的便秘癥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吃藥助便,這是一個誤區,一副藥下肚,暫時很管用,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亂吃瀉藥不僅會形成藥物依賴,還可能誘發結腸黑變病,增加腸癌風險。
(二)真相:多種肛腸惡疾,致大便下行遲緩
便秘,很多人都遭遇過,在人們的觀念里,這就是小病,易被忽略。有些人因節食等原因,攝入食物量少,食物殘渣不夠,不足以形成糞便,易排便困難。此外,由于老年人身體器官功能衰退,新陳代謝減弱,腸胃蠕動變慢,易出現便秘情況外,以中青年強壯的體魄,旺盛的代謝功能,還大便不暢,這可能是肛腸疾病發出的信號。
專家表示,偶爾便秘問題不大,飲食上注意點或能調養好,如果長時間排便困難,就絕對該重視,痔瘡、腸道息肉、直腸粘膜脫垂、腸道腫瘤等,會導致大便下行遲緩,此時一味用藥物助便,會加重胃腸功能紊亂、心腦血管疾病,甚至誘發結直腸癌等惡疾。此外,肛腸病和便秘相互影響,時間稍長,還會造成肛門狹窄,帶來更嚴重的病癥,多數病情嚴重的患者都是這種情況。
(三)對策:科學治療,檢查必不可少
“大多排便困難都是腸道病變所致,不解決病根,肯定治不好。”專家表示,瀉藥只是一種輔助方法,當形成習慣,漸漸最初的效果就達不到了,最終將導致不服藥就不能排便的惡果,即喪失自然便意感,加重肛腸疾病,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