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疾病是當前最為多見的心理疾病,相信較多的朋友對于強迫癥是有一些認識的,該病的出現帶來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大家必須要將該病重視起來,而且需要將此病的癥狀表現認識清楚,來看看強迫癥疾病的相關癥狀有哪些呢。
強迫癥(ocd)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反反復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沖動是來源于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沖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來統計數據提示強迫癥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癥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強迫癥因其起病早、病程遷延等特點,常對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現,強迫癥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于種種考慮在起病之初未及時就醫,一些怕臟、反復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癥狀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后才來就診,起病與初次就診間可能相隔十年之久,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我們應當提高對強迫癥的重視,早發現早治療。
迫癥的病因復雜、尚無定論,目前認為主要與心理社會、個性、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許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發病時常遭受過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際關系緊張、婚姻遇到考驗、學習工作受挫等等。強迫癥患者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強迫型人格,表現為過分的謹小慎微、責任感過強、希望凡事都能盡善盡美,因而在處理不良生活事件時缺乏彈性,表現得難以適應。患者內心所經歷的矛盾、焦慮最后只能通過強迫性的癥狀表達出來。
另外,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強迫癥的發病可能存在一定遺傳傾向,在神經-內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亂,造成諸如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動力學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及森田療法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治療強迫癥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思維阻斷法及暴露反應預防。思維阻斷法是在患者反復出現強迫思維時通過轉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設置鬧鐘鈴聲,來阻斷強迫思維,必要時配合放松訓練緩解焦慮。
暴露反應預防是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鼓勵患者逐步面對可引起強迫思維的各個情境而不產生強迫行為,比如患者很怕臟必須反復洗手以確保自己不會得病,在暴露反應預防中他就需要在幾次治療中逐步接觸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廁所的門把手及馬桶坐墊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并不會發生,強迫癥狀伴隨的焦慮將在多次治療后緩解直至消退,從而達到控制強迫癥狀的作用。
強迫癥的癥狀主要可歸納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強迫思維又可以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及強迫意向。內容多種多樣,如反復懷疑門窗是否關緊,碰到臟的東西會不會得病,太陽為什么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站在陽臺上就有往下跳的沖動等。強迫行為往往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產生的焦慮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動,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患者有懷疑門窗是否關緊的想法,相應的就會去反復檢查門窗確保安全;碰到臟東西怕得病的患者就會反復洗手以保持干凈。一些病程遷延的患者由于經常重復某些動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程序,比如洗手時一定要從指尖開始洗,連續不斷洗到手腕,如果順序反了或是中間被打斷了就要重新開始洗,為此常耗費大量時間,痛苦不堪。
綜合認識到了上述中的知識之后,大家已經認識到了強迫癥的相關表現是什么了,強迫癥已經給很多的朋友帶來了侵害,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我們應當多了解一些強迫癥的知識,發病之后注意疾病的治療,心態也要注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