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中醫稱“肺風粉刺”、“酒刺”、“面包皮”、“粉花刺”等,多見于青春期的男女,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反應。中國傳統中醫藥學,由內而外調節身體陰陽、氣血平衡,治療痤瘡效果顯著。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不同,痤瘡好發部位、形態也不一樣,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1、 肺經風熱型
顏面細小紅色丘疹、黑頭粉刺、或伴有痛癢,鼻翼兩旁皮膚發紅、油膩、脫屑,兼見口干渴、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以疏風清肺為主,可用枇杷清肺飲加減。
2、 肺胃積熱型
分布顏面、胸背,毛囊炎性丘疹增多,基底潮紅,有膿皰,多伴有口干渴、口臭、心煩、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滑。治療以清熱解毒,益肺通腑,可用瀉白散合清胃散加減。
3、 脾胃濕熱型
面部油膩,顏面與胸背粉刺、紅丘疹、結節或膿皰,伴口臭口苦、大便粘滯、尿赤、白帶多、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滑數。治療以清利濕熱通腑為主,可用茵陳蒿湯加減。
4、 肝經郁熱型
皮疹多發于面頰兩側,以炎癥膿皰、丘疹為主,經前增多,兼見心煩易怒、乳房脹滿、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則疏肝解郁清熱,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5、 痰濕瘀滯型
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顏面與胸背結節、囊腫,或遺留疤痕、色素沉著,或呈細小米粒樣丘疹隱現于皮下,皮疹暗紅或呈皮色,或伴有納呆。便溏。舌淡胖或暗紫有瘀點,苔薄白,脈滑。治宜除濕化痰,活血散結,以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6、 陽郁寒凝證
面部多發暗紅丘疹、結節、囊腫,少數新疹腫痛明顯,或下半身怕冷,手足不溫,食后腹脹。易困倦,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干喜熱飲,舌暗紫或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弱。治以溫陽解郁、通絡解毒為主,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7、 肝腎陰虛型
丘疹多發于口周或下頜。女性月經前加重,或伴月經不調、痛經。多見于中年女性,反復發作。治宜滋養肝腎、調攝沖任為主,方用二至九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