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竭的病根在哪里?許多學者認為慢性腎衰竭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正虛包括氣、血、陰、陽的虛損,實邪有濕濁、瘀血和痰,可伴有水停為患,有時兼夾外邪。其演變過程,往往因實致虛,繼而在虛的基礎上又產生實邪。那么,慢性腎衰竭的病根在哪里?
(1)外邪侵襲:腎病久治不愈,臟腑功能下降,氣血陰陽虛衰,衛外無力,易遭外邪侵襲。或為風邪所傷,肺氣不宣,治節失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三焦不利,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或因素體中陽不足,風寒冷氣乘虛侵入胃腸,寒實搏結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阻抑小腸,不能分清泌濁;或因痰濕內盛,邪熱入里,肺熱壅盛,痰熱搏結,阻塞肺絡而致氣喘不能臥;或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水濕內侵,阻滯中焦,脾失健運,氣血化源不足,水濕困阻脾陽,甚或脾損及腎,脾腎陽虛,水濕濁邪不得運化,阻滯氣機變生諸證。
(2)煩勞過度: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疲勞過度則損傷脾腎;酒色過度,早婚多育,損傷腎氣,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暖土,脾腎兩虛。脾虛則嘔惡不食,腎虛則不能化氣行水,濕濁彌漫,波及他臟,最后五臟俱敗。
(3)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包括暴飲暴食、長期饑餓、偏食、飲酒過度等,都會損傷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生養氣血功能受到影響。若脾胃長期受損,必致氣血來源不足,后天無以充養先天,故腎臟亦損;腎傷則腰府失養,水之氣化不利,故見腰痛、水腫等癥;另外,脾胃虛損,飲食不化精微,反為濕濁。濕濁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而見嘔吐不止和小便閉塞不通。
以上三點是慢性腎衰竭的病根在哪里的詳細介紹,希望會對看了本文的慢性腎衰竭患者有所幫助,早日擺脫腎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