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頸椎病加重的因素是什么?
頸椎病的發生和加重,還與生物力學有一定關系。頸椎的好發部位之所以最常見于第5—6頸椎,是由于頭頸部的負荷(包括自身重量和各種運動的負荷)集中在下頸段,并以5—6頸椎的壓應力最大,特別是長期低頭伏案的工作者,第5-6頸椎常處于高壓力、高扭曲力狀態,這樣第5—6頸椎最易、最早、最重地引起退變。當然還有其解剖基礎,頸椎的椎管矢狀徑由上而下逐漸減小,最狹窄處為第5—6頸椎,而此處又恰為脊髓頸膨大所在。因此,一旦出現退變,則十分易出現癥狀。
在頸椎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退化造成椎節制動后,生物力學方面的因素會進一步加重頸椎病的病情。頸椎屈曲時,其壓力和扭曲力的最大承受椎節逐漸向下轉移,而后伸時則逐漸向上轉移,從而造成多節段的病變。此外,正常情況下,頸髓在椎管內其側方和前、后方均有緩沖間隙,頸椎的退變產物可破壞頸髓在椎管內既松弛又固定的生物力學平衡,而產生脊髓受壓癥狀。處于正常狀態的椎動脈在側屈、旋轉時也可因關節—橫突角度的自控作用而不至于造成同側受壓、對側拉長的現象,但骨質增生、椎關節不穩等情況可使這種自控的生物力學作用喪失,造成同側椎動脈受壓或對側受拉而出現癥狀。
診斷頸椎病的根據是什么?
由于頸椎病病程較長,病理變化較多,臨床表現也較為復雜。因此,醫生在診斷頸椎病時要通過較全面、細致的檢查,甚至要選擇一定的特殊檢查方法才可確診。
首先要詢問病史。病史包括病因,有無外傷史,首發癥狀的性質、時間,癥狀的演變過程及曾經接受過的治療和療效等。特別是首發癥狀的性質與特點、癥狀演變過程,對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大幫助。進一步的工作是體格檢查。體格檢查,包括局部是否有壓痛點、頸椎活動范圍及一些頸椎試驗檢查。此外,為了定位診斷或鑒別診斷,對感覺、運動、反射等神經系統方面的檢查,有時也酌情予以選擇。
診斷頸椎病常規的輔助檢查。主要為X線檢查,可拍攝頸椎正位、側位、斜位平片,也可拍攝動力性(過屈、過伸)側位片。特殊的輔助檢查,有斷層攝影(或稱體層攝影)、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CT、磁共振成像等。另外,為了鑒別診斷,可根據需要進行腦脊液檢查、肌電圖、腦血流圖等項檢查。
對于頸椎病患者來說,一旦有頸部不適、手臂麻木、下肢無力、頭暈等癥狀時,就應該去醫院就診,通過上述的一系列檢查,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