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頸椎病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之分。絕大多數患者經非手術治療能夠緩解癥狀甚至治愈不發。但每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其獨特的操作、作用和適應證,需要有專科醫師指導,而且有一定的療程。切忌病急亂投醫,朝三暮四,頻繁更換治療方法或多種方法雜亂并用,這樣不但得不到治療效果,反而加重病情。從預防上來講,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肌的鍛煉。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主要有頸椎牽引(最好在醫院進行)、頸部圍領制動(限制脖子的活動度、減少對神經和脊髓的刺激)、功能鍛煉(脖子做屈仰、聳肩、肩膀回旋,每個動作做8~10 次)、手法推拿按摩(注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不適宜)、中西藥內服外用(貼膏藥、服止痛藥)、理療、封閉療法以及針灸治療。手術治療則可概括為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椎體次全切除術、后擴大成形術、椎板切除減壓術、椎動脈減壓術等。